本书共分两部分:管理规划篇和文物保护篇。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文物概况;保护对象;价值评估;现状评估;规划目标、原则与对策;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文物保护措施;景观环境保护规划等。
《中国金银器》是我国首部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著,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近两千页的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
本书全面整理、公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考古队1980~1981年开展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的所有发掘资料。通过集中整理,在《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已发表资料基础上,对1980~1981年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栎阳城遗址、东南墓区、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资料,在新的资料整理要求下开展全面梳理,在科学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
本书以作者所藏先秦钱币为代表的二百四十余种钱币珍品,全部以墨拓这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技艺手工制拓,用传统书法逐一释文注解,采用传统手工宣纸印刷并加以手工线装工艺出版,与钱币收藏家与古籍爱好者共同分享这些难得一见的名品大珍。
大型历史文献丛书《三晋石刻大全》系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项目,自2009年第一卷面世以来,已经陆续出版了七十余卷,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获得了诸多奖项,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部分卷目输出海外,嘉惠学林。《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永济卷》由董榕主编,共收永济境内古今石刻600余通(方)依照丛书之体例编纂,按照时代顺
舆服是中国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桑蚕、纺织、印染、服装、饰物、纹案、色彩、甲衣武备、车舆等,其中蕴含着古代的辛勤劳作和发明创造,也作为传统社会礼仪制度的载体,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体现。相关内容,形诸文字者也为数不少,但散落各处,缺乏系统的整理,制约了服饰史研究的发展。 《丛编》对中国舆服图书史料首次进行了系
该书以汉代铜镜铭文为研究核心,对镜铭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释读与研究,应该可以说,对完善整个学科建设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研究铜镜的学者和收藏爱好者众多,每年有一定数量与汉镜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以近十年为例,各出版社出版铜镜类书籍20余本,研究学术论文在40篇以上,但系统收集两汉铜镜铭文器物的暂时还没有。近年来,随着出土资
《金石萃编》是一部对石刻文献进行汇集、整理的大型金石学著作,全书共一六〇卷,著录自周至宋辽的石刻一千五百余件,另著录了少量铜器的铭文。是书对金石刻辞进行了录文考订,录文精审,考订详实,体例颇善。汉代及之前的石刻用原来的篆隶字体摹写,汉代之后的石刻则用楷书录文。录文后有辑录的相关题跋与王昶的按语、考释。《金石萃编》所收石
本书对北京地区的故宫大高玄殿、居庸关云台、利玛窦墓、天安门、五塔寺、景山公园及存放在首都博物馆前的乾隆御制碑等石质文物进行了现场无损检测,并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研究风化石质文物的病害原因。
本项目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选题,且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以图像学的方法对重要历史时期的敦煌艺术进行了专题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全书文字数量达到50万字,图片数量为400幅左右。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三编,上编:石窟编;撰写者罗世平、刘颖、郑怡楠;中编:图像编;撰写者罗世平、王中旭、陈粟裕、郑弌;下编:经变编;撰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