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學研究文献匯刊.考古編.金石卷.第十八輯》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金石萃編》(卷一至卷四十),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本书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新增分卷,收录了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古代各朝,特别是清朝宫廷制造与收藏的,各类金属类文物200余件,包括金、银、铜、锡等材质,年代自商周到明清,以清朝本朝制造的金属器物居多,展现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对于此类文物的储量,更反映出数千年中国人的集体智慧与创造力。
宿白集(六种七册) 白沙宋墓 中国石窟寺研究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讲稿(上) 汉文佛籍目录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 宿白讲稿(下) 中国古建筑考古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宿白(19222018
本书介绍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自汉代迄今的瓦、印、令牌、木匾、刻石、碑铭等资料共一百八十种。所收资料,一般均按镌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缄物件的遗迹。当古人把竹简等所需封缄的物件捆扎之后,为防其内容为他人所知,在捆扎的绳结上捺以特制的粘性泥团,再加盖上印章,然后用微火烘烤,使其硬化,与物件及绳子连为一体。这种带有印章的泥块,便被人们称之为封泥。《封泥考略》版本是依据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前有“公安廖氏竹林斋藏书”藏书印。共收封泥
本书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系列指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著名徽学专家栾成显领衔,联合黄山市政府组织近千名徽学专家、文物学者以及基层文物工作者,耗时多年,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试验区内1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地毯式搜索,测绘、拍摄并进行文化记录,进而进行系统分类、编辑后编写,以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地记录
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为配合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荆州博物馆对胡家草场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12号墓出土了一批简牍。根据出土位置关系可将简牍分为4组,简编号4636枚,牍6枚。通过对篇(卷)题和简牍内容的初步梳理,这批简牍大致可分为岁纪、律令、历日、日书、医杂方、簿籍、遣册等7类,各类简牍形制
本书是一部金石学著作,共一百六十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年),以著录历代碑刻为主。汉以前按原来的篆、隶书摹写,汉以后用楷书。总计石刻达一千五百余种。铜器铭文仅十余则。碑文按秦到宋、辽、金的时代为序编次,碑文后附有散见于各金石书、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是编者的考释、案语。凡文散见多处者,采用旁注以记其全,篆隶及古文别
左江流域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就被零星发现。而后考古工作者陆陆续续对该流域进行了几次文物调查,发现了部分遗址。同时,为配合文博干部培训和基本建设任务,进行了几个遗址的发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左江流域的考古工作仍然处在广西其他地区的后面,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左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