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升庵全集》简称《升庵全集》,为明杨慎(1488—1559)撰,共计八十一卷。凡赋一卷,序、记等四卷,书一卷,碑铭、墓志铭、祭文等三卷,题跋一卷,赞、传等一卷,诗二十五卷,词三卷,六言诗一卷,杂著四十一卷,均为考订之文。另有目录一卷,卷首有二序、升庵先生年谱。书末有郑旻、蔡汝贤二跋。《四库总目》云:“慎以博洽冠一时
《民国诗文集汇刊》计划在广泛的民国文献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学术价值和版本价值,选录重要的民国诗文集作品分辑推出。第一辑重点收录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收藏的1912-1949年间出版或完成的旧体诗文总集和别集,共300余种,成书200册。从书名来看,涵盖了诗集、诗录、诗钞、诗草、诗存、诗稿、文集、文钞、文录、
我国对地方文献尤其是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的搜集汇编有着良好的传统,至明清两代,各地州府县镇积极整理当地艺文,产生了大量的地方诗文总集。民国战乱频繁,但地方文献整理之风未衰,直到现在,各地仍在不遗余力地搜集地方文献。有鉴于此,编者将明清时期稀见的地方诗文总集63种汇为一编,涉及14个省市地区,数百县镇,可以补充别集之不足。
本书收录黄庭坚的著作文献,就有二十二种之多,其诗文集自宋元至明清,都不乏刊刻钞行者。后人关注晁补之则更重在其文,刊行亦以其《鸡肋集》为主,本书所收录晁氏著作除四个版本的《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外,另有《晁氏琴趣外篇》《无咎题跋》二种。对于秦观的著作,后人以诗文词并重,对其《淮海集》整理刊刻颇勤,自宋代时即有刻本《淮海集》刊
本书整理汇编存世三苏合集类文献十五种,其中宋刻四种,元明刻本八种,清刻本三种,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苏有所助益,客观反映了“三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汇集四书而影印之,既广其传,更对学者深入研究三苏文化有所帮助。三苏的盛名,自然引起人们对其世系、后裔的关注。苏洵《苏氏族谱》《族谱后录》言其世系较详,而对三苏后裔的梳理,则关注稍晚。曾枣庄、舒大刚、毛远明、刘重来、马斗成等先生皆于三苏后裔有所考论。就家族成员而言,三苏后裔实繁其徒。苏轼后裔,第一代惟苏过有《斜川集》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收录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分別爲《補天》《奔月》《理水》《采薇》《鑄劍(眉間尺)》《出關》《非攻》《起死》。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该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想象丰富,重新编写了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作品内容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涉及
《巴蜀历代诗文集汇编》第一辑主要收录吴之英《寿栎庐文集》《寿栎庐诗集》、张问陶《船山诗草》、苏鹤亭《鹤亭诗选》、徐子休《霁园诗钞》、张尚贤《尚贤遗稿》等二十余位巴蜀学者的三十多种诗文集著作;第二辑主要收录赵熙《香颂诗前集》、林思进《清寂堂诗录》、吴虞《秋水集》、程春渠《云水诗文集》、钟九《沧舟吟稿》、杨玉章《寄瓯吟草》
本书第三辑主要收录四川著名藏书家华文堂陈建国先生所藏盛世英、黄穉荃、陈秋舫、方旭、刘泽嘉、刘存重、秦佩珩、何咸宜、文钰等三十余位巴蜀学人诗文集,如汪海如《啸海回文诗钞》、罗骏声《国学管窥集》、方旭《鹤斋诗存》、刘泽嘉《叟岩诗草》、熊其言《慨寓药玄诗钞类》、赵熙《慈香小集》、林思进《村居集》等,许多都是不常见的珍稀诗文集
苏轼文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元代便有文人编刻其尺牍类文章。入明之后,苏文在明初并不受当朝及文人青睐,然而明中叶以后,出现以李贽为代表的反道学的思想,文坛上以茅坤、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为主力的唐宋派,以袁宏道为中坚的公安派,以及钟惺、谭元春的竟陵派先后反对复古,他们多推崇苏轼,而晚明盛行的小品文,亦以苏文为样板。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