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被奉为“书圣”,他的作品被列为“神品”,历来为人们所珍藏,并用作临池范本,从而陶冶、造就出一代代书法家。王羲之徙居会稽山阴,官东晋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王会稽”。《晋书》卷八十有传。相传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后见前代名家书迹,博采众长,草书师张芝,
本书内容讲述:余绍宋(1883-1949),字越园,号寒柯,龙游人。1912年,任浙江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兼教习。龙游县博物馆2020年5月新馆开馆后,博物馆积极主动深挖龙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以余绍宋为主题策划了多次展览。余绍宋是龙游的历史文化名人,书法绘画皆精。先后有二十余位著名篆刻家为他制作自用印,其中不乏西泠
魏碑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金石学的兴起,使这个领域得到国内学者的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现代,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十分庞杂。清代学者研究的领域重在考据学、版本学、文字学等等,涉及书法的各个书体。但是在书法本体方面,魏碑楷书领域没有系统的全方位的梳理与研究,也没有对魏楷的生成、演化、发展有专门
影印弘一法师手书佛经集。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写经”。本书以弘一法师所书《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戒香经》《佛说木槵子经》《佛说五大施经》《华严经集联》《印光法师嘉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民国刻本为底本,线装影印出版。弘一法师用笔以中锋圆笔
本书又名《积书岩帖》,为王澍临摹金石碑帖的集合,自商周至南宋,包含碑帖总数多达828件,附王澍自书题跋277则,是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集中展现。《积书岩摹古帖》是研究清初书学以及碑学发展理路的典型样本,它投射出书家面对大量新出汉碑资源时的困境与感奋,以及在全面梳理传统经典的过程中审视这些书迹资源,进而形成隶书阐释
本书收录上海著名收藏机构朵云轩藏明清至近代,包括何震、苏宣、丁敬、黄易、蒋仁、赵之琛、钱松、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胡匆邻、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吴朴堂等150余位篆刻名家的作品900余方,全面展示朵云轩藏印规模,同时也完整展示了明清至近代篆刻流派的发展面貌,书中有400余方新见印作,为研究明清、近代
本书是关于桐乡历代先贤书法、篆刻作品的专题著作。桐乡书法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一直以来,对于桐乡书法名人生平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挖掘,相关部门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整理、汇编。本次《桐乡历代书法篆刻图录》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弥补这一空白。桐乡地处江南富庶之地,特别是明清以来吴越及沪上经济文化的繁荣,桐乡正处在吴越、沪杭文化交流的通
本书精选院藏黄牧甫名作166方,其中除早期摹仿前贤印风之外,绝大多数是印风成熟期且在“印外求印”思想指导下以宏博的视野撷取各类金石文字,并融合在黄牧甫个性印风创作之中的珍品。
本书精选院藏吴昌硕名作136方,涵盖其创作早、中、晚期。
本书精选院藏赵之谦名作103方,从中可探知赵之谦篆刻实践历程。本书所收录的这批印章,据君匋先生所记,1930年首闻天津有此藏印,1952年不意在沪见到这批印的无款印谱,1955年方与鉴家朱咏葵同去天津得见,雪窗摩挲,爱不忍释,直至1956年除夕前方成功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