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系统、集中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珍贵民间文书之一,主要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为代表的清水江、都柳江和舞阳河流域苗、侗等少数民族,在以木材种植和采运贸易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产中,为处理山场田土买卖、租佃所产生的复杂土地权属关系、杉木种植采运收益分成以及特殊历史时期地方重大事件等留下的大量契
本书是吴元丰、厉声等专家学者在2012年8月集团公司出版的《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一书的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成。该书将《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11-20册)辑录的档案文件,都逐一翻译成汉文,原则上保持原书的编排秩序,每一册分满文本和汉译本,将满文本与汉译本对照,方便专家学者们的使用和研究。本书的时间跨度从乾隆二十年(1
本书通过编著者组织省内(或国内)领知名学者、专家,对对四川所有古镇(城)的文化、历史、民居、民风、民俗进行了整理。力求出版一本集历史传承、文化延续、民俗共赏、旅游兴趣、建筑美学的一本通俗大揽图册,同时也是一本游历四川古镇的工具书。
本书是一部汇编清代贵州和云南苗族的民族风俗图集。经过清代前期的历史演变和对贵州云南民族的识别,到清光绪年间,政府对于黔、滇两省民族的认知水准已经基本定型。如其中所收录的《黔苗图说》所表现的贵州民族种类,代表着清朝政府对贵州民族的认知程度。除此以外,还有《滇苗图说》《苗蛮图说》《黔省诸苗全图》等十余种。对此类文献进行编纂
本书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内容涵盖党、政、军、群、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门类,类别主要有文件、决议、报告、信件、电文、报纸、刊物(含中央苏区报刊)和讲话、训令、文章等。这些文献真实记录了方志敏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展示了党的忠诚战士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反映了党在局部执政时期一心为民的崇高
本书收录六十二种北京地区的旧志。除上述所收文献外,北京地区仍有部分旧志未能予以影印,经北京市方志馆多方奔走,又陆续采集到二十种旧志和类似志书的著作,包括清朱彝尊《日下旧闻》(康熙二十七年刻本),清孙承泽《天府广记》(清钞本)等。此次出版仍沿用《集成》体例,并为一辑,名之为《续辑》。其中,原书模糊不清、漫漶之处,予以保留
本书是金沙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报告。于成都平原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编年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特殊而绵长的祭祀遗址,其异于中原地区的祭祀文化。长时段的祭祀遗存的存在凸显其祭祀传统的超稳定性,而大量珍贵资源的消耗,进一步显示出祭祀活动在当时古蜀人的社会生活中无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金沙古蜀社会结构是一个神权高度发达的社会
本书讲述了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古典园林集群在选址、营建、造园艺术、历史功能及保护、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以文物为载体,甄选171件/套展品,展示“这片园林”钟灵毓秀的山水环境、经年累月的造园历程、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园居理政的多元功能和方兴未艾的保护发展进程。
本书系民国时期云南重要的历史要籍,全书八十卷。上起1912年,下限至抗日战争结束。此次重新整理出版,聘请原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研究员,以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原稿,对书稿的体例卷帙重新厘定,对书稿中存在的讹脱倒衍漫漶不清进行辨识校勘,对艺文、石、人物等章节薄弱之处进行补写,使之成为一部内容完整、首尾通贯、符合目前学术界研究
地方志书除了“资政、育人、存史”三大功能外,还具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存史价值。明嘉靖《吴江县志》共28卷,首1卷,首卷为旧序、绘图。其余28卷以“志”分类。地理志设沿革、疆域、山水目;建置志设城池、桥梁、栅坝、公署、学校、表坊、古迹、园第、墓域、形胜目;食货志设户口、土田、物产、贡赋、徭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