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是一部成套描绘我国农桑生产图像的农书,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中国较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为宋楼璹编绘,成书于南宋高宗时期,意在劝说朝廷重视农业生产和民间疾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时,得《耕织图》,随即命宫廷画师焦秉贞据此另绘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并亲自作序并逐幅题诗。焦秉贞绘
《伊阙佛龛碑》亦称“三龛记”“龙门三龛碑”“伊阙佛龛之碑”,唐贞观十五年十一月(641)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碑文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等事迹。岑文本撰文,褚遂良正书。此碑为摩崖刻石,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笔力挺劲,气韵广博,是早期褚书代表作,也是现存褚书字体较大的碑刻。此本为国家
《史晨碑》阴阳分刻为两碑,学术界习惯性称为《史晨前碑》,今特沿用此名称。该碑立于山东省曲阜市孔庙,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碑阳为《鲁相史晨祀孔子庙奏铭》,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三月七日刻,十七行,行三十六字,载奏请之章,是称《史晨前碑》。碑阴是同年所刻《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十四行,行三十六字
《孔子庙堂碑》又名“鲁孔子庙碑”、“修孔子庙碑”、“封孔子庙碑”,因文中记载了封孔羡之事,故又称“封孔羡碑”。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刻立,今存山东曲阜市孔庙。此碑是曹魏时才高八斗的曹植撰文,*名书法家梁鹄书丹。此碑结体严整而不板滞,书风淳古而高远,气势凌厉而磅礴,与汉末以方笔取胜的《鲜于璜碑》《张迁碑》等一脉相承。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六岁时的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此本为杨绍和旧藏北宋拓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此碑书法结构严谨,法度森严,圆润中见秀劲,平稳处见险峻,充分体现了欧体书法的特点,是学书者必临之楷模。
《东海庙碑》是江苏境内屈指可数的几通汉碑之一。它的确切毁亡时间是宋金战争时期。顾沅旧藏《东海庙碑》拓本,民国年间先归皖中彭君,再归陈清华手中。后部分陈氏藏品流出海外,1965年,周恩来总理委派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亲自负责,并派有关专家对这批文物进行鉴定、评估,一致认为这批文物价值连城,堪称文物。周总理毅然决定不惜任何代
清代扬州书画图册。本书主要收录扬州博物馆馆藏清代扬州籍或寓居扬州画家133人的书画作品196件,主要包括书法、绘画图轴、扇页等,绘画作品主要以山水、花卉为主,书法作品则选择书家代表性作品。每一幅作品均注明名称、质地、大小,而每一位作者则撰写小传,简介其生卒年、履历、画风、著述等。此次制作为宣纸彩印,一函两册。
《乐善堂法帖》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书法精华之作的辑汇。此帖为元延祐五年(1318年)十一月顾信摹勒,茅绍之、吴世昌镌刻。此帖遴选赵书皆为佳品,摹刻俱精。 此贴原石在明正德、嘉靖年间出土时已残缺,未见元拓本存世。此本为明代张寰旧藏明拓本,一函两册,册页装,墨芯高二十九·八厘米,宽十六至十八厘米不等。上卷首开为赵孟頫为顾
解读《承德老街》内含《承德老街》绘画长卷及解读两部分。 该绘画长卷长约12.6米,宽约0.8米,描绘了清末民初承德西大街(即承德老街)的热闹景象,再现了当时西大街繁荣喧嚣的市井民生场面。 画中老街上的人物、事物、静物皆为生活中场景的流动,来往穿梭的人群在精心设计布置下,有散有聚,有疏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