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殷商时代箕子赴朝的故事始终贯穿两国交往史。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撰有《朝鲜列传》,此后历朝正史皆有朝鲜半岛的记述。这种记述不仅沿袭“封贡”观念,而且概以范围模糊的东北夷视之,加上古代地理知识所限,而朝鲜半岛又迭经分立治乱不靖,文献记载混乱模糊在所不免。宋代以降,半岛逐渐统一,与中原交流增多,认识逐渐
此为《中国海疆旧方志(增编)》第十二辑,接第十一辑继续收集整理福建沿海地区地方志十八种,此辑全部为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底本,最后成书八十八册。
此为《中国海疆旧方志(增编)》第十一辑,接第十辑继续收集整理福建沿海地区地方志十七种,此辑全部为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底本,最后成书七十一册。
此为《中国海疆旧方志(增编)》第十辑,收集整理福建沿海地区地方志六种,此辑全部为明、清不同时期的底本,最后成书八十一册。
本汇编将辑录范围限定于历史上的“周边”,即狭义的地缘相近周边国家与地区。海路(海边)交往的南洋诸国将在海疆资料汇编中另行汇集。按资料分布和研究需要,本汇编将分为综合卷、日本卷、越南卷、朝鲜卷、缅甸卷、尼泊尔-锡金-不丹卷、印度卷、俄罗斯卷、西域-中亚卷、蒙古卷等。从繁复的传世古籍中搜爬、整编相关素材。其中既有人们熟悉的
本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图书馆馆藏的基础上,选编了与南海以及相关地区历史文献计英文文献近十种、日文文献近百种、中文文献五十余种以及民国时期中文期刊论文近千篇,时间跨度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宗教、军事、経済、法律、文化、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及资源、生物、医疗、农业、工业、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
本书共四卷,分天文、疆域、沿革、山水、建置、赋役、祀典、秩官、寺观、艺文等31门,内容丰富完备,是研究达州历史的重要文献,极具出版价值。
自两汉之际开始,中国成为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文化源地。在汉籍的域外流传方面,日本以保存数量众多、衍生品种丰富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主要在南北朝时代(1336-1392)刊行的五山版汉籍,可称为其中佼佼者。 十三世纪中后期,日本效法宋代“五山”名号,在政治中心镰仓定建长寺等五寺为“镰仓五山”;十四世纪中期,又在京都定天龙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