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修史的传统。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如何得其精要,把握大略,从而获得镜鉴,反思过往,指引当今,是不少人常思索的问题。 《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编年体巨著,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写成的,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敛、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历时十九年而编纂成功,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
珍稀古籍丛刊·御选唐宋文醇(二函二十册)
序、跋两种文体虽然早在宋以前就已出现,但大量使用这两种文体并取得很高成就,出现较多题跋专书,则是自宋代始。宋人序跋中的书序、篇序,集中体现了宋人的文艺观及宋人对历代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是研究宋代文化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资料;宋人的赠序文,则全面反映了宋人尤其是士大夫之间的交往和价值观,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本书为徐乃昌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一月至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年)五月间撰写的日记。内容主要有:关于明清刻本、金石文物的收藏,古籍的买卖活动及书籍的刊刻出版等。
本书共收录著名学者、诗人苏渊雷先生往来信札六百余通,共涉及亲朋好友二百余位,其中不乏施蛰存、钱钟书等名人大家。信札内容信息丰富,谈论学术、时事、人情、生活等无所不包,为我们了解苏渊雷、研究苏渊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史料。
经学为我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专家学者探求的高深学术,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经学的基本文本,范围代有变化,自五经、七经、九经、十二经,至南宋为十三经,经典范围由此确定。对十三经的解说,以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极为著名,汇集了唐宋官方认可的解经版本,是传统读书人研治学问的基本的读本。但《十三经注疏》以宋及以前之
全书所编选的文章是八家文章中内容较好,艺术水平较高,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本书选录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28种,其中元人日记1种(《郭天锡日记》),清人日记27种,如吴骞《兔床日记》、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英和《奉使陕甘日记》、翁心存《知止斋日记》及其孙翁曾翰(翁同龢嗣子)的《海珊日记》,又有文学家方玉润的《心烈日记》《星烈日记》,版本目录学家莫友芝的《郘亭日记》等。
本书是一部游记,记录的便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作者历经二百三十五天(八个月)时间,自驾五万三千多公里,穿越三十一个省,并将其途中所见所闻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下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足不出户遍游全国名山大川的身临其境般的奇妙体验。
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