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设计了8个模块,对于使用频率较高、写作难度稍大的文种,安排课程单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拟实现的预期成果;设计了模拟任务、例文鉴赏、必备知识、写作训练、作业点评5个板块,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对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率偏低的文书,设置了拓展例文,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升所用。
全书分为阅读鉴赏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面设教学任务。阅读鉴赏训练模块分诗词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三个任务,阅读鉴赏模块中每一种鉴赏文体的选文我们是根据专题来确定的,如诗词按咏物叙事类诗词、山水田园类诗词、思乡送别类诗词、爱情类诗词四个专题来选文,并在每一个专题后面设置了综合鉴赏训练。写作训练
上古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交通词汇是该时期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类别。全面考察与分析上古汉语交通词汇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演变情况,对深入了解上古汉语词汇特点,丰富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书以上古汉语交通词汇为研究对象,以19部典籍文献为语料,运用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义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认知隐喻、转喻理论,对上古
  《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将上古音限定于周秦两汉时期,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材料,系统考察了牙喉音特殊谐声字的上古语音面貌,对上古音研究中与特殊谐声字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认为,特殊谐声字的产生原因很复杂,大都与规律性的历史语音演变无关,真正的特殊谐声字
本书主要对比考察汉语和日语中的限定词在句法、语义,特别是篇章语用功能上的异同,并给予相应的理论阐释。本书以英语的限定词为出发点和参照,将汉语和日语中传统意义上的指示词、人称代词、数量词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通过限定词短语串联在一起,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拓宽了研究视野,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同时,通过对比考察,明确了
本书分专题编和新词新语例释两部分,以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期刊《中国语情》刊发的新词语追踪研究文章和新词语快报栏目所收词语为基础,进行适当增补和修改,集中反映2009~2015年有代表性的新词新语和相关社会现象。专题编按时间顺序排列,选录新词语个案考察的文章。所选文章能反映某时间段内有代表性的新兴词语和相关现
与原教材相比,本版教材更强调编写的创新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根据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更新,兼顾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能积累。教材中每种应用文体都设计了“文体说明”“格式要求”“写作要求”等板块进行理论讲解;设置了“例文”及“点评”板块,从不同角度列举出大量写作实例,并对实例进
教材是以“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为先导而产生的。它结合师范生未来岗位能力需求,突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教学,将“教师口语”训练所涉及的重要内容,整合为“教师口语基础训练”和“教师口语职场运用”两个模块。其下设置了“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训练”、“常见口语交际形式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运用”、“教师交际口语运用”四个项目
本书根据外国传教士所撰闽南方言文献翔实展现了19世纪厦门、漳州、漳浦、泉州四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系统,分析研究这些方言点100多年来语音、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和各方言点间的相互影响。并且,将这些材料与同时期的方言韵书进行比较,进一步厘清方言韵书性质,使外国传教士所撰方言文献和本地读书人所编方言韵书互相补充、印证,推
本书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互润的时代语境,从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译者争鸣、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比较文学、林译小说的时代特色等角度切入,对晚清民国时段我国的西学翻译进行整体鸟瞰,深入探讨当时西学翻译的整体风貌、译者的翻译抉择、报刊与翻译文学的勃兴、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文化认同等现象,以期推动晚清民国
本书以句法-语义接口关系为研究切入点,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汉语论元实现可变性所反映出的词汇语义与句法结构的关系问题。在横向比较句法-语义接口关系研究中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本书优选生成性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框架,同时汲取简方案框架体系内的一致操作和语段推导思想,并借鉴分布式形态学的构词理念,尝试建立一个基于特征一致操作的
《舌华录》是晚明曹臣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创作的笔记小说,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四月之前。作者根据汉至明代资料和自己当时所见所闻,博采古今人士警言隽语,共一千多条,分为慧语、名语、豪语、狂语、傲语等十八门,只记言论而不取事迹,只记口谈而不取笔札。
《世界华文教学》以提升海外华文教学与研究水平为目标,着重反映华文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成果,是华文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本书为第9辑,分为六个部分:新挑战·新发展全球疫情下华文教学研讨会专家发言选摘、华文教育理论研究、华文教师研究、华文教学研究、汉语研究及专栏。
本书尝试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华文教师专业发展框架,旨在对当前海外华文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进行较为抽象化、概括化的归纳整理,也希望能为华文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理论框架。此外,本书力图为推进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为有关部门准确掌握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华文教师帮扶政策和培
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2辑,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本书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书中主要刊发海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文学研究论著,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维护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健康发展。
《中文论坛》是湖北大学文学院创办的涵盖中文学科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辑刊,旨在搭建一个新的学术平台,展示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借以倡导视野开阔、独立研究的学风,立一家之言,撰传世之作。本书为总第10辑,设曹禺史料研究、中国诗学、出版与文化、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五个栏目,既从史料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曹禺的研究资料做了
互动语言学着力探寻行为和互动之间的互育关系。互动语言学研究既关注会话序列位置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主张超越单句视角,以位置敏感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也关注语言形式在互动中所实现的社会交际行为,关注所言之所为,聚焦语言形式与社会交际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本书以互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从回应角度探究问的本质,从问-答互
本书是作者结合新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根据教育部课程思政的要求,结合这几年的教学使用情况,进行改编的最新版教材。全书共分为四编,包括语言学、文学、写作学及文学常识导读四部分。每章前面有“学习目的与意义”“学习重点与难点”,其后有“本章提示”“思维与训练”。第一编至第三编都附录了阅读参考书目。语言和写作部分强化现代
本书首次对娄烦方言语音进行了全面描写,包括四个方言小片的内部差异及共同点,对娄烦方言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儿化、合音等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描写、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娄烦方言声母、韵母的历史层次进行了分析。本书通过分析娄烦方言共时类型,试图从共时类型的描写分析中探索其历史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