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和古代社会的生活教科书,《论语》学是经学的重要分支。从西汉至北宋,《论语》学的发展经历了汉学、玄儒交融、宋学等不同的阶段,具有与学术史、思想史主潮相应的典型特征。本书重点对西汉至北宋的《论语》学进行了研究,通过考论各个历史时段《论语》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从西汉到北宋的《论语》学,经历了从汉学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写,涉及范围主要是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专人(生平交游著述考)、专书(目录版本流传考)、专题和文献整理研究、书评以及有关的学术动态等。本籍收录文章十五篇。
本书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非常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好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和政
《老子永远不老:〈老子〉研究新解》一书,收入了12篇曹峰近年来发表的《老子》及道家研究论文,约二十万字。其中有对具体章节如三十六章、三十九章的新解读;有利用出土文献对《老子》首章作出的新诠释;有对老子生成论和幸福观的新思考;有对老子道与天道关系的新衡量;有对老子无名有名论述的新考察;有对黄帝与老子关系的新辨析;有对老子
这是一部国学研究文集。本书是《论语》的一个白话译本,通情达理,明白易懂。它既是历史知识的通俗读物,又为学习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书中加注了作者的评论、说明,更便于读者读懂这部经典。其间还有作者平和的个人知见,很有阅读趣味。《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令人品味无穷。
《孟子新注新譯》是《论语新注新译》的姊妹篇,同样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108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 本书“考证”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审句例”——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受西学激荡的过程,以儒家礼制精神与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华法系也不能例外。在此过程中,为引领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大工业社会发展,统一的国家法制建设自清末起就直接或间接向西方学习。不过,近代化过程中以“强硬的国家法”面目出现的法律观所存在的局限,在西方不断地得以发掘和批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软
近二十余年来,儒学研究已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向,开辟出“东亚儒学”这一新研究领域。《东亚儒学问题新探》紧扣“儒学”“东亚”“日本化”这三个关键词,对东亚儒学、日本儒学以及儒学日本化等历史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东亚”问题的讨论,对“东亚”“东亚儒学”概念的发生历史以及演变历程,乃至
东亚近世儒学的开展与朱子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如何深入朱子学发展的固有文脉,具体而微地描绘出朱子学这一影响发生的思想空间,仍然是学者们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我们注意到朱子思想主要是以新的经典解释即经学的形态在近世东亚被广泛接受与吸收的历史事实,对于朱子哲学思想形成具有根源性意义的《周易》及其新注,便成为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辑分为儒家思想、儒学讲坛、国际儒学比较、儒学史研究、儒者访谈录、国际儒学动态等专题,论题涉及儒家礼乐文明、荀子思想研究、儒学的当代发展等方面,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有利于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本书为“第五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论坛”的论文集编。特克斯县位于新疆西北部、伊犁河谷乌孙山脚下,坐落在中国古丝绸之路北道,自古为祖国西部边陲战略要地。特克斯县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一座建筑正规的八卦城,其规模大、保存完整。据说其雏形由道教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西行时确定。在八卦城探讨易学,不仅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对促进文
此书乃《读古人书》系列丛书之一。《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末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君主政治文献,主要内容是阐述其哲学基础、社会历史观、人性论和政治思想,从不同角度说明其于君臣关系、法术势的具体内涵及其在现实政治中的运用等问题。秦帝国以韩非学说作为治国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建立了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其后两千多年间,虽然
本书深入研究儒家道家的义理和发展史,探讨儒家道家在历史上彼此影响的过程及其对于各自思想形态的影响,儒家道家思想的现代演化,儒道思想对于现代文明的意义,以及儒教和道教的相关理论问题等。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晏子春秋全鉴》是对《晏子春秋》的解译、赏鉴。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庄子全鉴(珍藏版)》对《庄子》全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吕氏春秋全鉴(珍藏版)》萃取了《吕氏春秋》*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儒家学说发展到清代,已难以承受历史重负。清儒汉学与宋学的学术分派,不是学术繁荣的象征。各学派各是其是、各行其道,割裂了儒学原创期的辩证统一和思想活力。学派的分化和争论,不仅没有带来自由学风,推进学术创新,反而标榜门户,党同伐异,加剧了内耗和衰落。清中叶以后,各学派创新乏力
《大道与优游》从悟道的角度演绎了庄子三十三篇著作。庄子是心灵的塑造大师,他的文学作品“穷而后工”。“穷”是人生的契机,“工”则通过作品中对生命的至深体认,用生命最终的真实来支撑和说服自己。重读庄子,清点传统文明,寻根民族文化,感悟人生价值。
《孟子》是儒家经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书中所主张的“性善”“仁义”“民本”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人传统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孟子》全书譬喻生动、辩议恣肆、气势雄浑,也代表了先秦散文艺术的杰出成就。为了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这部经典的哲思与文字之美,《孟子精译:诵读版》参考了
《周易》是中华文化之根脉、群经诸子之纲领、经世智慧之精髓。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周易》?如何学习《周易》?如何运用《周易》?《周易大用》是作者30多年学《易》、研《易》、用《易》的理论和实践之花,是一部站在前人历史肩膀上研究《周易》的创新之作。作者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基础上,提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