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最主要的是强调个体生命的安顿。作者解读庄子,是把自己的生命融进去,用自己的心体会庄子的心,用自己的生命体会庄子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沉痛的庄子,何来一个自由飘逸的庄子呢?庄子很达观、很逍遥、很飘逸,但不是无根的逍遥,他的体验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通透的认识之上。
本书总结和汇总《周易》上经部分的成语。筛选了其中的305条成语进行初步解释以供读者品读。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现今人们日常用的成语中有上千条出自仅有24020个字的《周易》典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周易》中的成语却不知该成语源于《周易》
本书作了有益探索。它结合当下时代特征,立足进德修业,以《周易》主要内容为基础,以问题兴趣为导向,以解“义”讲“理”为重点,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突出简明扼要和浅显易懂,给一般群众和普通易学爱好者打开易学大门、踏入易学殿堂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本辑分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女性思想专题、国际儒学比较、儒学经典、儒学史、儒者访谈录、国际儒学动态七个专题,组织了美国、韩国、新加坡等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专门组织了中韩儒学比较方面的文章,以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本书以历代安徽学者的庄学著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为线索,考察了庄子学在安徽这一地域上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
本书正文中内容的排列,大致以老、庄为先后为序。全书将老庄作品熔作一炉,纵横贯通,注释点评,力求使读者对中国古代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全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历代其他重要人物的成果和当代人的研究,对老庄全文进行了现代学术观点的诠释。
本书从解除《淮南子》对《老子》的误解,重新建立先秦哲学史,明确指出《周易》是原始文化的前哲学,老子把它转化为纯正哲学,首开中国哲学史之大端,而为自然论哲学,与神创论和唯心论鼎足而三,是为易道主义。荀子是易道哲学的体系奠基人,在宇宙论、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美学等诸方面,大大超越时代,是中国文化史的伟人。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写,涉及范围主要是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专人(生平交游著述考)、专书(目录版本流传考)、专题和文献整理研究、书评以及有关的学术动态等。本辑收录相关文章17篇,附录附有已出版160册《儒藏》精华编书目。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观念研究的名著。作者把中国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中计较考察,并且广泛地吸取了世界学术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法,对夏商周时代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提出一系列独到创新的观念、看法和解释框架,创造性地阐释了古代中国思想的特征和发
作为一部“春秋思想史”,全书通过对前孔子时代的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具体研究,阐明了春秋时代的文化与西周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具体体现了春秋时代精神生活的变化和文化各个领域的生动发展,并呈现出儒家思想及整个灿烂的先秦哲学发生的文化前提与环境。本书交叉运用了宗教学、神话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
本书以“经典解释”为基本研究方法,详述了明清之际的刘宗周、王夫之、陈确等近十位哲人的《大学》诠释。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统一,是艺术的高级形式。《<论语>译话》是作者批判前人对《孔子》翻译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翻译理论对《孔子》的思想精华进行全新的翻译,对中国文化的译介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翻译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外译的有力参考书籍。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前两章,分别讨论了数字卦问题,梳理了《说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书《易》等问题,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难问题。中间五章,研究了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文本和思想;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及今本、帛书之思想比较四个方面,全面概括和论述了帛书《易传》哲学思想的基本
学术因时发展,诸多结论性意见出现歧义。本书主要根据当代新疆考古发现的材料与结构主义理论等,考证《荀子》著作出现的祆琐、《墨子》的胡等字的字义。同时论述《荀子》的思想,大致内涵荀子的思想渊源、思想建构与话语系统等问题;《荀子》的文学艺术,主要涉及文体、说理与语言等艺术;荀学的发展历史,简要概括为二十世纪以前、二十世纪与新
《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现存*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周易》一书进行解说、诠释,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本书共收易学及相关论文2
本书以《论语》自然篇章为序,先列出有误解的《论语》原文,继而列出古今误例,然后做出有理有据的勘正。勘正时,主要采取训诂法、文献互证法等,以强有力的训释和文献依据来纠正误解,确定其正解。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文化中传播很广、历史地位很高的经典,作为其主旨的“道”或“天道”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至上信仰理念。然而,世人尘蒙于老子和《道德经》的歪曲误解却多不胜数,应验了老子所言“知我者希”。本书旨在透过种种迷误指向老子之真,即力图校勘出贴近老子真义的《道德经》文本,追问老子之道的本真义涵,寻找接近真实的老子,
本书分为儒学思想、国际儒学比较、儒学经典、儒学史、儒者访谈录、国际儒学动态六个专题,组织了美国、韩国等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以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本书借释义《道德经》、讲解道文化,用道文化哲学指导做人做事。具体内容涉及:道的概念及基本内涵、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道是万物的本原、阴阳是解析万物奥妙的两扇大门、处下的道文化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