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新时代国家经济治理的角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的大逻辑,紧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崭新布局,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构了一个囊括调控主客体、调控目标、调控政策手段等在内的宏观调控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背景下,用政治学、管理学、法
本书围绕河南高质量发展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上深刻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基本特征、发展趋向、根本遵循、实践路径及判断标准和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标注高质量发展新方位,新发展理念彰显高质量发展新指引,新发展格局凸显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新发展目标强化高质量发展新指向;另一方面从实践上全面系统
在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力推动下,环境宏观经济和政策已成为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因此,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动态、宏观政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宏观经济理论为宏观经济运行与长期发展实践指导方向。本书从环境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切入,
本书选取较为典型的河北省11个县城的脱贫实践作为研究案例,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主线,采用历史背景与现实逻辑相统一、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河北省精准扶贫工作中异地搬迁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以及健康扶贫对于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积极影响。
本书是“现代慈善前沿丛书”的第四本,由十章构成,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研究的主要是新时代我国慈善公益的基本理论和模式,慈善公益参与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等;第二个板块研究的主题是我国慈善公益研究中的几个前沿问题,例如,慈善公益的税收政策、家庭财富传承、捐赠人建议基金慈善模式等;第三个板块研究的主题是中国慈善公益的
本书在梳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整体研判广东省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现状、生态风险及生态系统恢复力,揭示陆地、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并提出系统性的修复策略,评估广东省生物多样性现状,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关键区域;针对性开展“一核一带一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梳理剖析农村土地制度与生态修复关系,深入研究
本书综合研判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全面分析了大湾区建设创新共同体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建设目标和“四步走”战略路径。同时,本书围绕跨境要素流动提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共同体的建议,包括六大举措: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科研人才跨境协同一体化、科研经费跨境协同一体化、科研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资产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发展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书中首先分析了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然后基于杠杆视角研究了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货币政策视角揭示了不同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及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接着实证检验了资产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相关主体行为的关联机制,最后从国际视角
《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数据编目》全景式展示了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获取的数据,对涉及基础地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反映区域特色的数据的基本情况、加工过程和质量控制等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在内容组织上,《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数据编目》按照“考察区全域–典型区域–重点城市”的空间尺度和
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国土空间规划正在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用地跨区域利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立足于宅基地使用权、资格权和所有权“三权分置”理论,
以黄卫平教授为首的课题组,针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十九大文件相关部分为基础,以习近平关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论述为指导,分析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如何在价值链的重构中占有优势,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全球经济治理、绿色发展等方面起到协调和引领的作用,
本书立足特殊类型地区的视角,以老工业基地为研究对象,面向区域政策制定实施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以振兴发展为主题,对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设计。本书全面阐释了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资源环境与地理基础,总结了中国区域政策的历史沿革和东北地区开发历史、振兴方略演进路径;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实
本书主要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围绕2020-2021年间的中东地区形势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贸易,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研究。主要针对2020-2021年间中阿经贸合作、中阿贸易合作、中阿投资合作、中阿农业合作、中阿能源合作、中阿数字经济合作、中阿科技与生态环境治理合作、中阿卫生健康
《中国经济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挖掘中国规律性经济现象,发表具有原创性的经济学论文,讲好中国原创性的经济学故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经济学》
科技创新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科技、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重要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国十分重视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新时代,面对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的客观现实,我国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融合机制,实现
本书通过总报告、八个分报告对启东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报告全面回顾了“十三五”以来启东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分析了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总结高质量发展路径,指明了启东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八个分报告从向海发展、产业升级、全域创新、区域合作、绿色发展、经济开放、共同富裕、党建引领等方面对启东高质量发
战略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选定的对其他产业具有关键带动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持续性重要影响的产业。本书借鉴Antràs等所提出的测算方法,引入产业链位置与产业间距离评分,为更好地开展战略产业选择与投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支撑。基于产业链这一独特的视角,本书构筑了战略产业选择与投资综合模型,包括
经济增长事关人类福祉。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增长及其驱动因素始终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大研究议题。正如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RobertLucas)所指出的,“只要经济学家开始思考增长问题,他就无心思考其他问题了”。本书聚焦经济增长与比较优势演化,运用基于产品空间的比较优势演化理论的分析框架,系统回答了国家
本书以中央统筹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由摆脱绝对贫困到迈向乡村振兴的这一伟大变革为研究对象,按照“贫困-扶贫-脱贫-防返贫-有效衔接-全面振兴”的路径和思路开展研究。本书系统分析了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特征与成因,归纳“三区三州”摆脱深度贫困的政策演变、减贫举措及成效与经验启示;通过问卷调查和建档立卡贫困数据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现象的科学,历史是过去的人们的行为和现象,二者具有交叉互动的自然属性。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一些常见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成因,比如上古社会为什么贵肉贱鱼、春秋霸主为什么崛起于边陲、统一中国的为什么是秦国、“王莽改制”为什么失败、宋朝何以站上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峰、一头牛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明代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