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近现代文化建构和精神自觉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为主线,比较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和精神自觉的辉煌历程、伟大成就、文明成果及其对世界文化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回顾和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化自觉和精神建构的曲折历程、经验教训和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
本书为集刊,已经在我社连续出版了4年,今年已经是第5年出版,本卷为2018年第2期,总第17期,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编,延续了集刊的风格。2013年创刊,每年定期出版3卷,下设高端访谈、人文思潮、经典阐释、症候分析、热点聚焦、七纵八横五个栏目。本期人文思潮栏目的主题
《中国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年度报告(2018)》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案例研究和附录四部分。在总体论述中国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数字文化艺术走出去、中国文化艺术海外受众情况进行专题研究,然后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走出去项目、中国舞蹈
本书主要以研究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遴选了近四年来自世界各国的20篇优秀文章,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全书共分四个板块: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创意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创意产业与社会发展。国内关于研究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简称CCIs)的译著比较少,本书以此为切入点,准确把握选题、拓展关注视角、聚焦核心领域,力图较
文化是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资本参与经济活动,已然成为必然趋势。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本书以河南省为例,概述河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分析其特点,探讨其产业化之路;并从整体以及文化旅游业、新兴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开发等角度分析了河南省文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公共服务职能之一,客观、科学地评价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对于推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结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特点,在剖析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绩效评价的“4E模型”,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和公平(equi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产业化的核心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文化产业并不是文化和产业的简单结合。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博资源短缺和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不足是世界性难题。本文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上,以"四川省的文博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如
《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全面总结、梳理了我国推动海外华人华侨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策略。重点依据***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相关策略进行分析,凝炼经验、突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 本书融合艺术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国际传播等学科理论,并且在
本书从多角度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探究,其中既不乏对日本的社会特色文化与艺术商业文化的基础性介绍,又包含对别具一格的“龙”文化、“哀”因素、“娇宠”“耻”与“义理人情”、简素与崇物的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对日本文化与经济、外交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依赖性,而后探讨了中国作家笔
该书分为三部分,收编了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遗保护项目门类及调研剖析地域、人文等民俗现象和文化价值的理论解析论作,这些论文大部分曾获得国家、省、市级学术奖项。它们分别以非遗项目例证为阐述索引,提出发掘保护的民间非遗文化艺术,应融入现代审美、创意设计与再现,并活跃于公
“文化资本”是描述文化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地位作用的重要术语之一,近年来在国外理论界得到广泛应用,并开始进入大众传媒。文化问题被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所重视,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文化资本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文化研究丛书》从文化资本理论出发,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提出北京应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类型复杂、来源多样、总量巨大,为了更好地让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呈现并有效服务社会公众,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成为关键所在。本专著主要包含如下内容:首先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共享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梳理,包括:数据来源、数据类型、采集方法以及存储管理方法等。按照“资源供给—共享—服务”的路径,
该书主要围绕着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相关知识与调研进行阐述。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进行阐述,定义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内涵,明确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的目的,叙述了银饰艺术与苗族群体的依存关系。第二章是对苗族银饰的市场分布与制作工艺的调研,叙述了作者在黔东南、黔东、黔南及湘西实地调研
《G20峰会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韩国、墨西哥、土耳其、中国、德国等东道国媒体对G20峰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议题选择、消息来源、报道视角、报道立场、叙事特点、报道节奏六个方面分析了各国峰会报道的框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塔斯社、新华社等世界性通讯社对
本书简洁、实用,内容广泛生动,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总结了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概念,并归纳出了各国和各地区的基本概况、文化习俗和交际禁忌,为读者提供了各种清晰、简明的工具。本书内容涉及5大洲的25个国家,包括饮食文化、交际礼仪和节日文化等内容。本书共六章,先简单介绍跨文化交际,学习了解一些专家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并借用美
《文化发展论丛(2018年第1卷总第16期)》围绕通识语境下中国文化关键词“博”之阐释、“礼”之会通等人文思潮,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共识等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并邀请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分别就思想史与哲学张力中的经典解释学、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发表真知灼见,集中阐述了中国经典文化的解释路径和现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文化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印痕,以昆仑山为核心的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神圣话语和中华文明的早期曙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自20世纪起,众多学者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民俗学的理论,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田野调查法、“四
《跨文化研究》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该集刊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
文化除了容易遭受外部干预之外,还总是摆脱不了被资助的命运,因此研究文化资助问题对于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化资助的专著,《被资助的文化(中外文化资助体系及制度设计)》创造性地将知识界的新理论建树和中国文化建设领域遭遇的现实问题导入公共文化政策研究领域,力求探索文化资助的中国制度创新。《被资助的文化(中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每年两辑,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18年第2辑)》紧密贴近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强化学理性,推动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文化传播理论;体现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