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
本书是“身体”意义的呈现,它在立足性别的基础上,又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历史”“民族”等领域,突出女性视角在探析解决这些问题中的独到价值,给女性文学研究和相关历史、民族研究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优秀的女性文学研究著作。
本书以《三管英灵集》的编纂为研究对象,以古典文献、古代诗学、古代学术研究为理论基础,以研究《三管英灵集》的编纂背景、文献来源、编纂内容、诗史建构、编纂价值等为研究路径,系统探析了《三管英灵集》的编纂价值、诗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以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线索对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果展开了科学的述评,勾勒出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发展的脉络,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学术旨趣、学术理路、研究范式以及其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等。同时,本书对史诗的界定、类型及功能,史诗的搜集与文本观念及歌手的发现、考察与研究,史诗研
本书探讨了元代儒学学派与诗文流派之间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部分,对南宋金元时期学术变迁与派别分化、学术与诗文的联动、理学门派传承与诗文流派的生成加以宏观性论述;同时重点考察了许衡与元代中州文派、刘因与元代北方文派、许谦与元代金华文派、李齐贤与元代高丽文派等的儒学承传和文学创作。下编为考证部分,汇辑了元
明清时期是回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也是回族文学逐步繁荣的时期。明清时期云南地区涌现出数量相当的回族文学家,并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征,与我国回族的地域分布格局相一致。本书在此大背景下以古代回族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为视角,运用文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学理,以个案研究为基础,对地域文化与古代回族文学关系
本书按《毛传》目次整理,先录经文,以下按条目形式出现,先总说,次句解,再次分章总说,最后集评。总说辑录中日朝历代学者对于《吉日》主题、作者、写作年代等各类问题的看法;句解辑录对本诗每一句的解释,以单句为条目;分章总说辑录本诗每个段落意思的概括或分析;集评主要是对于本诗写作艺术方面评论的汇集。总说、分章总说和集评每个部分
本书是对《红楼梦》皙本(又称皙庵旧藏本、郑藏本)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专著,本书也是国内外红学界第一本研究《红楼梦》皙本的专著。本书第一次指出,书中第23回保存着作者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初稿的文字,这一点是作者的新发现,其论据是有说服力的。
张枣是当代诗人中最有诗学追求和研究难度的诗人,他以杰出的语言天赋,和超乎常人的转换能力,将现代汉语诗歌,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力避单调的诗人论,即不把张枣诗歌作为封闭的对象来研究,而是作为开放的问题来探讨,借此观察现代汉诗如何在突破形式与结构的限制中,创造出独特的声调。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阐述桐城诗派的兴起之因和发展脉络,即第一章,桐城诗派概说。第二部分是依据桐城诗派的阶段性发展,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论析每一阶段的发展成就和承转“源”“流”关系,即第二章至第六章。第三部分探析桐城诗派的独特风貌,包括创作特色和理论追求,凸显桐城诗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独具的特色意义,即第七章,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女性小说异军突起,呈现蔚为大观之势。许多女作家以欲望书写为表达策略,她们以涉及身体、政治、历史、审美及文化建构等各个层面的欲望书写,形成了与男性写作“分庭抗礼”的文学格局,改写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小说的整体面貌。这一时期的台湾女性小说创作不仅性别意识高扬,而且藉由“欲望书写”来凸显女性文化诉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的秦州之行,无论对于他本人的生活还是诗歌的写作都意义非凡,本著作以杜甫来秦州前后的84首诗为具体的解读对象,发挥作者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和文学理论教学者的双重优势,通过具体的情境还原和细致的文本细读,努力触摸杜甫在秦州生活的情绪形态,同时也呈现其诗歌诗意形成和呈现的具体情状,践行以文学的方式谈论文学的
本书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亦新亦旧、半新不旧的过渡时代文学——近代文学中的新生机,收录涉及近代诗界革命的十篇文章。所论为新题诗、近代竹枝词、近代诗歌中的新语句。另有两篇谈古代诗歌及诗社的短文,与记近代的二文有关,可互相发明;一篇谈近代日记,以之可见其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一并录入。此版修订,又加入四篇与日本有关的谈诗短
金庸为什么会被攻击为豺狼镛? 金庸小说中负心薄幸的表哥慕容复、汪啸风们,原型真的是徐志摩吗? 金庸笔下武功*的是谁?王重阳、张三丰、东方不败可能都排不上号。 为什么金庸笔下的美女都爱女扮男装? …… 《金庸者谁:北大金庸研究课堂实录》以孔庆东教授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的金庸研究课程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将场
中西结合、具有现代主义特质的悲剧意识赋予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多元的创作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蕴。本书注重宏观通论与个案论述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梳理悲剧意识嬗变历史脉络,力求在分析、阐述先锋小说代表性作品所蕴含的多元、变化与矛盾的悲剧意识的同时,挖掘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脉络,突显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
本书是一本通过细节来研究《红楼梦》人物与内涵的图书。本书解析了《红楼梦》中“风月宝鉴”“骷髅”“假作真时真亦假”等事件所传的达生命体验进行了解析,通过《红楼梦》中的很多“细”节来分析生活原生态场景中的“细”人、“细”事、“细”物、“细”景等,揭示了封建社会、贾家铺张浪费、人物只求个人私利的背景下,贾家由盛而衰走向分崩离
《媒介仪式与社会再现:三十六载除夕舞台的传播学解读/光明社科文库》采用内容分析、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为切入,探讨央视春晚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变迁、媒介变革的互动。作者通过对历年春晚上千个节目的分析,勾画出春晚发展全貌,及其在节目类型设置、表演者选择、地域传播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探讨在新
《中国高等院校巡视整改有关问题研究/光明社科文库》是研究高校巡视整改的专著。《中国高等院校巡视整改有关问题研究/光明社科文库》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政策法规和纪检监察相关理论,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巡视整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惑难题进行了理论、实践、法规的比较研究,在纪与法、情与法、底线与红线等问题上
本书时间范围以清崇德元年(1636)为上限,顺治十八年(1661)为下限,结合中韩史料、日记杂录、年谱碑传等资料对清崇德至顺治时期的朝鲜燕行诗文和作品本事等进行整理、考证与系年,以期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初中朝文化交流风貌。
唐诗是美好的。观花时满心欢喜,读诗后满口留香。在唐诗里,红颜多情、才子风流、将士勇猛、隐士绝尘。这些诗人多情而又伤感,梦幻却也真实。在唐诗里,诗人的生活简单而又丰盈。比如聚会、比如相思、比如送别、比如重逢、比如孤独。诗人们用短暂的生命、凝练的文字,记录下能够穿越千年却依然打动我们的诗篇,这是一场神奇的遇见。作者结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