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针对《孟子》的释义读本,同时每篇文章后还有该篇文章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梁惠王上》章句、《梁惠王下》章句、《公孙丑上》章句、《公孙丑下》章句、《滕文公上》章句、《滕文公下》章句等。
尼山书院,是孔子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和中国精神的象征。本书作者潜心尼山,博览群书,皓首穷经,含英咀华,厚积薄发,从“十三经”元典中提取二十六个最重要的主题词,效法先哲,分二十六个专题解剖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基因。 《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旨在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自己与传统文化
本书所收集的二十多篇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孔子之前两千五百多年中华民族的思想代表人物是谁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核心问题是黄帝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每年出版一辑。本辑约37万字。收录二十余篇学术文章和书评等。范围主要是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专人、专书、专题和文献整理研究,以及有关的学术动态。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汉初政治体制的重建与文化重建及易学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武帝时政治重建的基本完成和易学对政治、文化重建的影响;象数易学与西汉后期的政治;易学与东汉的政治文化建设;易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等。
《礼法重构: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索》试图在梳理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基础之上,按照现代行政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要求进行形式和结构的转换,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之进行一些新的解读。这既有利于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解构,以便更好地挖掘传统行政伦理思想资源;也有利于促进现代行政伦理建设,以便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系列行政伦
《儒道研究(第二辑)》深入研究儒家和道家的义理和发展史,探讨儒家和道家在历史上彼此影响的过程与以及对于各自思想形态的影响,儒家道家思想的现代演化,儒道思想对于现代文明的意义,以及儒教和道教的相关理论问题等。
《周易》为六经之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两汉的象数易学、魏晋的玄学易学、宋代的理学易学、明代的心学易
中国道家哲学和在西方兴起的环境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国际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道家和环境哲学的会通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道家的范畴定位和道家在现时代的发展定向;有助于加深对道家哲学自身概念、性质、方法的认识;有利于中西思想对话和人类共同智慧的转型;有利于道家的现代化和走向世界;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在最
孟子学是指以《孟子》为文献基础,对孟子的理论学说进行阐释、研究或继承的论说或者学术活动。在孟子学的断代研究中,人们更多着眼于宋代以后,学界对唐代孟子学的关注相对不够,《唐代孟子学研究》以唐代士人特别是文人关于孟子的引述、评价、阐释、继承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收集与梳理了散见于唐代文献中涉及孟子的资料,较为细致地
庄子的思想理论中,有着对后世许多积极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幸福感。本书讲解一些庄子的积极的哲学思想,结合自身的感悟,切合当今主流价值观,讲述一些使人积极的奋斗,勇于面对困难的实例,希望人们能乐观面对生活,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书简要辑录了儒学四书原著中论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主要内容,并用白话直译。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儒学原著的本意,也为了节约篇幅,本书不注释,不分析,不点评,完全由读者自己阅读和领会原著的原意,并身体力行。本书简明扼要,便于携带,可置案头、床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可以检阅。
本书汇集了作者2000年以前关于《周易》经传、易学史以及帛书《易传》、楚简《周易》研究的17篇论作及2篇附录,又加上了作者新刊的4篇论文、1篇专访,全面反映了作者20年来易学研究的成果及心路历程,不仅代表了当代易学研究的最新水平,也是当代经学研究、古典学研究工作的典范,适合文史哲专业工作者和易学爱好者阅读。
李少成、刘品品编著的这本《众妙之门(道德经研读课堂讲演录)》阐述了:宇宙时空、物质精神总有一个终极的点,这个点就是“无”,指无声、无色、无体、无味……你无法把握、难以言说。但它是个独立的存在,你要去悟,去遵循其中的自然之“道”。人类社会总是对立统一的,各部分是互补的。善恶相伴、美丑相随,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最好的社会
本书打破“两军对垒”和“人头列传式”的传统框架,按照中国哲学发展的本来面目貌,采取以学术思潮、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所关心所争辩的哲学概念和命题为基本框架而编写,既简明扼要,又抓住哲学本质,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问题史”。在内容上,将近年出土的简帛《老子》和郭店竹简的哲学思想,及时地纳入这部论稿。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
本书正文内容的排列,以《诗经》、《尚书》、《礼》(含《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为顺序。全书参考历代其他重要注家的成果和当代学人的研究,对近500篇"五经"的内容进行了现代学术观点的诠释。书中所收的作品均从通行本,一般不出校记。书中所涉及的历史纪年,一般用公元纪年,并夹注旧纪年。对书中容易产生歧义
由葛荣晋所著的《葛荣晋学术论著自选集(共4册)(精)》含四卷,第一卷为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修订版),第二卷为道学智慧与21世纪(附《老子》与商道),第三卷为儒学精蕴与现代文明,第四卷为先秦两汉哲学论稿。这四卷内容代表了葛荣晋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参考。
自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皇室日益依靠、重视、奖掖儒生,扩大儒生阶层,儒生则通过研习、讲述、演绎儒学,极力为皇权辩护,扩大和强化皇权,并使皇权神圣化;皇室和儒生阶层逐渐从儒学中获取日益深厚的既得利益。为保护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也是从西汉起,皇室和儒生阶层就相互合作以抑制和镇压其他学说和社会群体(比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学术界最为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本书从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兴起与展开,基于全新的材料及问题意识,重建了儒教传统的转型与新文化形成之间的历史关联。康有为、章太炎分别是近代孔教运动的领导者和批儒思潮的发动人。他们彼此间、他们与新文化人的思想对话揭示出反孔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每年出版一辑,每辑约40万字。本集刊为学术刊物,主要为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专人、专书、专题和文献整理研究,以及有关的学术动态。第六辑收录19篇文章,3篇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