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2008~2017年开展的海南岛近岸海域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入海河流等环境要素监测数据和海南省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年间海南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压力进行研究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年间,近岸海域整体水质不断提升,水质由良好上升为
规模化的清洁能源并网给系统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保障清洁能源的安全并网,需为其匹配恰当合理的备用服务资源。相比发电侧资源,作为需要侧资源的重要形式,需求响应能够引导用户优化自身用电行为,响应系统发电调度需求,对于提升清洁能源的发电并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书收集了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云南省在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包括生态规划、生态城乡及示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监测、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法治、生态科技、生态安全、生态屏障、生态红线等方面。
全书深入分析全球节能环保产业格局变化与未来发展重点,总结凝练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的成功经验,判断产业发展的需求及趋势,提出节能装备发展工程、绿色低碳技术综合创新示范工程、资源循环替代体系示范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实施途径,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落地和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重大咨询项目的成果。全书分为综合报告和课题报告就整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内容包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估、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战略、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等方面。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目前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本书以深生态哲学及整生论美学等为理论依据,以美育学、生态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以生态审美场、美生场理论为借鉴,分化了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在探讨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的本质、结构、特征,以及其“真、善、美、益、宜”的生态中和整生美育机制的基础上,建构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的路径、模
本书从水生态治理技术、生态保育与生态发展、未来能源系统、水安全保障技术的创新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路径、“生态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技术与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与功能、绿水青山的经济学等方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战略如何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做了详细阐述和论证,
全书约22万字,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复杂性、多学科性和多领域性,由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旨在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思想,宣传、研讨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措施。本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包括四章,对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背景、历史发展、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
本书结合渭河流域水系分布现状、城镇现状以及城镇的发展要求,立足于河流在城镇建设中起到的生态支撑作用,通过分析城镇群的数量分布、规模等级分布、性质分布以及城镇的形态与河流水系的空间关系,将城镇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总体的把握;根据城镇的发展对河流的具体影响,从政策管理、技术手段、水域生态规划、河流自身的生态建设等方面对河流的
河北省是全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早的省份之一。19721977年,是河北省环境保护的起步阶段。1978年之后,河北省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其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环境保护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1);(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期(19922002);(3)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时期(20032012);(4
项目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构建了包含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治理四个领域的指标体系,采用双基准目标渐进法赋分,以2015年为评估年,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香港、澳门、台湾省及三沙市)为单元,根据主体功能定位,从国家、省、市三个层次开展评价。经评估,2015年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平均分值为6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重大咨询项目的成果。全书分为六章,就基于PM2.5达标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基于重点流域水环境功能达标的水环境容量确定、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环境容量对煤油气资源开发的约束、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经济社会空间布局战略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流域作为国土的基本地域单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更是生态文明的基石。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模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生态环境景观。以流域为单元,研究其环境变化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质量的评估,不仅反映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探讨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流域协调发展的模式。从实践
本书以三江源区生态资源资产评估为核心,厘清了生态资源资产的概念框架和内涵,分析了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摸清了三江源区生态资源资产家底,包括生态资源资产存量和流量,提出了三江源区生态资源资产标准物质当量;并与资源禀赋相似地区进行类比,估算了三江源区发展机会成本,分析了三江源区对区域和全国生态保护
本书是关于北京市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的总结。全书共分10章,重点是不同空间尺度下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过程特征及控制管理。本书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了当前国内非点源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本书为我社改革开放研究丛书(1978~2018)中的一本,为潘家华等著《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978~2018)》。内容涉及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污染与控制、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红线、污染控制、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与环境文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新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2018年
本书重点阐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技术流程、指标体系、指标算法与参考阈值、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等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预警原则与技术流程;陆域和海域基础要素的全覆盖评价方法,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专项评价方法;划分超载类型和预警等级的集成评价方法等。此外,还就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成果表达形式等进行扼要阐释。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在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决策和规划科学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重点阐述在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中研制的省级层面“双评价”方法,以及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中研制的市县层面“双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原则与技术流程、单项评价及指标算法、
本书首先综述国内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优先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