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目标产业定位、现行金融财税政策与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运用多种实证方法,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定位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金融协同发展三大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金融财税政策、金融产业协同发展及金融服务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本书还探究大湾区内部产业结
本书构建立了一个创新性的理论框架(环境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创新地在其中纳入不同行业、考虑环境规制的行业差异,并加入分配机制、劳动力流动及其搜寻-匹配过程,进行了贴近现实经济规律的量化模拟,剖析了环境规制的分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最终从环保、公平、效率全面协调的角度评价了政策的利弊得失。据此本书提出各类环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过一次影响深远的泡沫经济。泡沫被刺破后,经济一蹶不振,自此日本经济进入“低迷模式”的拐点,陷入了长达近30年的慢性衰退,其教训极其深刻。本书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梳理日本泡沫经济生成
厉以宁教授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他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厉以宁先生的著作全集,尝试归纳厉先生研究经济和现代化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广阔视野,进而探索性地综述和提炼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本书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什么?第二,世
大范围时空连续并且时效性强的农作物分布信息,对于粮食至关重要。虽然土地变化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发布并共享了全球多套土地覆盖数据集。但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缺乏详细的农作物分布信息,其原因在于农作物制图存在诸多挑战。其中大的挑战,来自于不同植被/农作物光谱类内异质性以及类间相似性。本书针对以上难点及挑战,提出了系
本文基于回应中国奇迹何以可能的逻辑需要,以历史发生学、现象发生学、认识发生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以系统发生学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基本架构,揭示其主体、主义、主题、主张等要件之间的层级结构逻辑,以社会有机体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战略
本书围绕区域协同治理主题,总结《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取得的成效,诊断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从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京津冀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京津冀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京津冀协同治理创新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全面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针对性地提出十四五时
本书设有特载、部门经济运行与管理、产业发展、开发区与园区建设、区县经济、附录六篇,具体内容包括:重庆经济发展概况、科技管理、民政工作、重庆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
《中国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内容涉及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以及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等。本书鼓励经济史学者在研究中挖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深入剖析历史上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前,中国由经济高速增长调整为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平衡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几个问题亟待厘清,第一,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如何?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第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第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提升的路径是什么?本书正是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展开分析,旨在探讨实现中
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将会遵循怎样的产业路径?需要格外关注哪些重点领域?未来的能源体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碳交易体系将如何优化能源结构?绿色投资如何走上可持续运行的轨道?哪些领域可以为碳交易金融工具提供发展空间?本书用令人信服的数据和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并给出明确的建议。此书是政府相关部门、投资机构和相关企业研究双碳问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部分为本书的章至第五章,分别了研究了小康社会的演变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第二部分为本书的第六章至第九章,主要从经济建设、脱贫攻坚、城乡融合
中国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高质量经济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基准,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增长前沿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的主题。2009~2020年,课题组坚持重大问题导向,理解、记录和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刻画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题、事实、路径和政策,包括结构性赶超阶段的完成以及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渡,路径转
本书采用最基本的史学方法,即尽量搜集档案史料与当时的报刊资料等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比考证,以实证研究来探究历史的本来面貌。书中重点关注银行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及官办银行、官办投资,民间银行、民间投资之间的关系;战时甘肃省银行业与甘肃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作用和地位;战时甘肃省银行业与经济发展和战前、战后的比较;战时银行
在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中,培育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贫困人口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结合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激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本书对我国培育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相关举措进行了系统梳理,介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书研究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贯穿新型城镇化主线,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实与模拟相结合等研究范式,在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门限效应。
本书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加强决策咨询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化的工作。书中以2021年江苏发展为主线,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和公共管理等,采取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苏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进行高度概括与深入分析,内容全面、视角多元、数据翔实。它既是对江苏经济、社会、文化工作的总结与展望,又能为相关部门提升治理水平提
中国和印度是新兴经济体中两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快速的外向型工业化实现了经济增长,被称为“世界工厂”。相比之下,印度的增长并没有显示出快速工业化的迹象,而是绕开工业化走上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之路,被称为“世界办公室”。本书基于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比较的视角,研究了中印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性及互补性,以期能够对
物化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提高资本质量和资本生产率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设备投资的大规模增长,与其相融合的物化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凸显。本书通过构建资本质量指数剥离蕴含在资本投资中的物化型技术进步并测算其数值,全面反映我国不同维度的资本质量状况,并基于资本质量调整估计1980~2016年
区域创新系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