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从农户行为角度探讨农业环境问题,首先,扩展PSR模型,构建基于农户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SER)逻辑框架模型,揭示农户行为、政策调控与农业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其次,在此框架下,开展农户经济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定量评价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农业环境问题的微观形成机制,总结不同类型农户参与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以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和***总书记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加快推进我国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的,分析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区域差异,按照不同建制层级区域和不同功能类型区域生
本书以三江源生态建设效益评估为核心目标,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模型等核心技术为主要手段,结合地面调查,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与技术体系,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估。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技术方法体系,三
2016年7月9-1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生态文明与反贫困”主题论坛成功举行。论坛邀集政府机构、联合国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国内公益组织等境内外社会发展与反贫困领域的领导、专家进行对话,分享全球反贫困工作经验、推进反贫困共识、探讨中国在全球反贫困行动中的角色与能力、支持中国在国内反贫困工作推进过程中
作为中国社科院院和厦门市政府合作开展的院地合作项目成果,“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旨在助力厦门总结“厦门模式”,突出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特色与亮点,挖掘增长动力,强化示范效应,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思路与路径,打造低碳城市的靓丽名片。本书分析了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和基础条件,并从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
本书从生态资源质量调查、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绿色发展质量体系研究、“绿色金融+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消费”(1+5)绿色发展建设到生态文明与贵安质量多角度研讨,探索提出“1+5”绿色发展质量体系,着力解决目前发展阶段“水多、水少、水脏”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矿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绿色金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分现状篇、技术篇、市场篇三篇对室内空气净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状篇全面分析大气环境质量变迁、室内空气质量变迁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媒体对空气质量变迁的报道;技术篇主要分析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各种因素;市场篇对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及内空气净化行业的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了
本书以具有干热河谷典型自然环境特征的云南省元谋县为案例地,研究了近8年来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理空间统计学,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空间格局及特定地形剖面植被覆盖度特征,利用采样格网点植被覆盖度标准差和回归斜率研究了植被覆盖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以地理回归模型探索高程因素对植被覆
生态补偿是消除生态保护外部性的重要经济工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以激励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本书通过探讨生态地租理论发展及其内涵,测度中国生态地租并揭示其时空分异规律,构建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补偿理论框架;然后,从生态补偿方案及其效应模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响应、生态补偿项目的土地利用变化效应表现与机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类、整理、考证,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路径篇、区域特色篇,主要包含2016—2017年的生态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监测、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生态经济、生态法治、生态科技、生态安全、生态屏障、生态红线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类、整理、考证,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路径篇、区域特色篇,主要包含2007—2015年的生态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监测、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生态经济、生态法治、生态科技、生态安全、生态屏障、生态红线等方面的
本书以广西北部湾南流江流域为对象,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沿着流域社会生态系统组成—人地关系—理论与方法—数据共享—生态过程—环境效应—综合管理的脉络展开,从地质地貌、气候灾害、水文水质、土壤侵蚀、植被覆盖等基础研究入手,探究南流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环境效应,重点对南流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流转机制、河流沉积
本书系统介绍丹麦从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到修复与治理的全过程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总体流程、环境调查、风险评估、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修复措施与工程设计、过程监控与评价等。此外,附录部分还列举了相关技术工具、模型、方法与案例等,主要包括土壤钻孔与采样、地下水建井与采样、土壤气采样、地质评估、抽水试验、风险评估计算模型与案例等。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海南省18个市县环境监测站对辖区内环境质量及污染源排放情况开展了监测,本书详细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海南省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空气质量、大气降水、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城市(镇)声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
本书针对近几年我国频发的以O3和PM2.5为代表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事件,系统阐述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O3和PM2.5的关键前体物之一,其排放特征与控制对策等的研究,对国内VOCs领域空白的填充、国家及区域VOCs污染控制政策及空气质量管理策略的制定起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围绕我国工业VOCs带来的污染问题,着重阐述
本书以德昂族与茶的互动为研究主线,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德昂族生计方式、资源管理、文化适应与选择、民族互助与团结的情况,展示了德昂族生态环境保护、传统产业发展、文化传统传承及民族关系和谐等内容,梳理了德昂族传统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明观念影响下形成的文化秩序体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中起
本书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土地景观异质性与尺度效应、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分析、碳储量价值和土地碳汇影子价格、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基于SolVES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文化服务水平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规划研究”子课题“‘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全书深入分析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国内外发展现状,从重大发展需求着手,提出我国“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工程以及相关政策建议等,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中期阶段,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问题迫在眉睫,生态规划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生态规划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书从复杂动力学理论视角出发,以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旅游规划、生态规划为基础研究,进行跨界和包容性研究,以此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了
该书通过对苏州健康城市发展实践研究的总结,包括发展模式、人力资源、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建设指南等研究,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