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容城县文物事业历史上第一部专业书籍。共收录文物考古调查、发掘等学术报告16篇,文化、文物研究16篇,附录3篇。旨在全方面反映文物考古工作者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为历史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便利,促进文物考古及容城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适用于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在全面收集和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对中华文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本书首先按照出土遗迹单位梳理出土漆器,继而对这些出土漆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组合分期,以及生产工艺(包括制胎、髹漆与装饰等)、流播与器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探究特定时期内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
吐鲁番深居欧亚大陆内部,气候干燥,保存了大量有机质文物。本书详细研究了青铜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吐鲁番洋海墓地(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2世纪)内出土的植物遗存,探讨了先民的谷物种植、果树栽培、谷物加工、食品制作、木材利用,以及对美学、医药等相关植物的选择与开发。后,作者基于植物遗存并结合出土器物,对洋海先民的生业模
本书系庆祝北京大学考古百年新中国考古专业教育七十年而编辑的学术论文集。全书共收录学术论文43篇,内容涵盖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和历史时期考古,也涉及佛教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建筑考古、博物馆学和考古学史等领域,整体上反映了当前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和不同领域关注的前沿问题。
《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上册)》可定位为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著,为该学科研究的大纲或总纲。《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上册)》对构建中国音乐考古学基本学科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研究了中国重要音乐考古的发现和发掘成果,以认识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的真实面貌,总结得失,探索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
本书是高星先生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科研成果的选集。文集共收录37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篇、方法篇、发现与研究篇。内容既包括对人类起源与演化、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模式、中华民族远古根系等问题的宏观思考,也包含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研究、年代分析、技术-类型学研究、微痕分析等方法的讨论,同时还有对周口店、水洞沟、泥河湾等区
古钱币窖藏埋藏于周口市区运粮河畔安置房建设工地,命名为周口运粮河畔古钱币窖藏。经清理发掘,发现南北排列两处古钱币窖藏遗存。北部为陶缸窖藏,南部为砖砌窖藏。按暴露发现顺序,砖砌窖藏简称为J1,陶缸窖藏简称为J2。J1保存完整,出土钱币共计12万余枚,重约700斤。分铜钱和铁钱两种。铁钱锈蚀严重,不易分离,仅能辨识出两枚大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11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5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
《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BR》第十四辑收录了16篇发掘、调查、分析鉴定报告和7篇研究论文,为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完善增添了新的材料。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刊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刊发研究石窟寺领域的
前房桥钱氏家族墓地位于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1999年无锡市锡山区文管办、2012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钱孟濬及夫人、弟、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墓志计12方,出土了金银器、铜器、丝绸、木器等一批器物。其中的金银器制作精美,品种多样,代表了明朝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出土的丝绸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整理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以汉唐河西历史为主轴,以汉唐时期河西墓葬壁画及出土遗物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将汉唐时期河西墓葬壁画置于中国古代墓葬绘画发展演变及该时期河西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窑址调查、窑址发掘、出土遗物、考古成果综述等。
本书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厘清了遗址的形制布局和功能区划。
本书搜集了大量不同时间段与大金得胜陀颂碑相关的照片,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不同时期大金得胜陀颂碑(及周边环境)保护维修等的历史变迁。
本书通过淮海地区4省15家博物馆的80件套青铜器(其中55件为珍贵文物,29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阐释解读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四个历史时期淮海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和历史变迁,揭示青铜时代中国东部的淮海地区由夷到夏的融合过程。
本书搜集了三峡地区截至目前所发现的自旧石器时代至元明时期的考古资料,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厘清了三峡地区各个历史时期考古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序列。本书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与周邻地区考古文化的关系,三峡地区古代人类居住环境以及农业、饲养业、渔猎业、盐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探讨。
本书公布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考古发掘的140座墓葬资料,其中汉代墓葬35座、宋代墓葬7座、明代慕葬98座,为研究该地区三个时期普通平民阶层的慕制、葬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书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0篇,收录了《陕西省永寿县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简报》《2018年新疆巴里坤小黑沟遗址调查简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千佛洞石窟调查简报》《秦都雍城地区秦汉畤祭遗存研究》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