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时代顺序,将两宋词学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共选录了六十六位词人的二百七十九首词作。所选词作以重要作家的作品为主,兼顾不同流派,注重题材的广泛性、风格的多样性及各个流派的传承关系,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宋词的风貌和特征。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作品、注释和讲解三个部分。作品部分主要依据《全宋词》;注释部分对僻难字词与事典语典进行
本书以语义学家拉斯金和阿塔多的幽默语义脚本理论和言语幽默的一般理论作为切入点,以经典喜剧文本为对象,建构了以认知为理论基础,以喜剧性为聚焦的喜剧文本分析模式。本书致力于构筑喜剧性各元素的层级关系,将喜剧性建构分为两个基本的层次:认知基础与伦理价值判断。认知为喜剧性的基础,“错位”和“映射”为基本结构。喜剧性的另一个重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跨文化的视野来探讨文学与电影在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相互裹挟的今天,所呈现出的与以往不同的复杂关系;通过新材料和新方法的运用来推进对改编、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差异、电影的文学批评功能、经典传承、历史反思和跨文化对话等问题的重新思考。全书共分为4章,约20万字。分别为原著与电影改编的多重关系、从文学叙事到
作为当代著名汉学家,谢列布里亚科夫20世纪50年代至今任职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以研究杜甫、陆游闻名,与中国的俄苏文学翻译界曹靖华、戈宝权等人也有着长久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积极从事着鲁迅研究与其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著有《杜甫评传》(1958)、《陆游的生平与创作》(1973)、《中国
本书在中国文学转型背景下整合小说史和新闻出版史研究,通过对晚清四大小说期刊等近代文学报刊及报刊编辑活动的分析,探讨近代小说与近代报刊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中国小说转型的重要影响。全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对近代小说与报刊事业密切关系的总体考察;二是对促成中国小说转型的主力军——小说报刊的宏观考述;三是对《新小说》等晚清四
《中国诗歌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创办的大型学术丛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自创刊号起,先后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栏目。其中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为特色栏目
本书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维度系统地展示了《三国演义》在泰国长达数百年的传播的动态过程,并分析这套传播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总结《三国演义》在泰国传播的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根据传播主体人群、传播文本、传播方式和手段、传播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可将整个传播过程划分成2个传播阶段,分别归入上下
《中华美古诗词鉴赏(珍藏版)》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一朵美丽的花。古人的哀与乐、悲与欢,都刻印在简短明了的诗词歌赋中,或清新婉约,或豪迈洒脱,或激昂澎湃,或淡雅悠扬,随着每一字一句的排列变换,内心涌动的情思跃然纸上。后人有幸从洒落一地的瑰宝中,去寻得一缕精魂,去体味一段人生,总有些许片段与今生今世不谋而合,带着默契,
京味儿小说的发展源远流长,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文坛,以彭翼仲为首的有名报人,用白话报为小说家们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以损公、剑胆、冷佛、儒丐为代表的京味儿小说家崭露头角,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京味儿文学作品,受到京津地区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他们的创作实绩也成为京味儿文学发展目前浓墨重彩的一笔。《评讲聊斋》作者尹箴明,是民国时
本书是第一本研究中国现代海派小说的论著。本书第一次界定了“海派文学”的概念,阐述了海派小说的发生、发展,与中国现代都市形成的历史关联,发掘了各种海派小说流派的形成、特征、风格,及与传统文化、现代商业文明、现代人的复杂交错的关系。本书从整体风貌到具体的主题、文体、叙述方式对海派小说进行深入阐释,同时也指出海派文化在当代中
本辑分为文体研究散文研究文献考述大视野文献考辨作家研究书评六个栏目,所选论文主要关照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演变、文献的考证和辨析,以及重要学派如阳明心学、阳湖学派与古代散文思想的演进,并将中国古代散文名家作为专题研究;此外,本辑还关注中国古代散文领域的*成果,如对过常宝专著的评介。
《声律启蒙》探源精解是学习汉语对偶技巧和音韵格律的优秀实用读物,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原著的精美语句多源于古代的诗、词、文、赋,有的是引用原话,有的是化用句意,都蕴含着某种事物或某个典故。本书编者力求准确地找寻到每句话、每个典故的来源与出处
南开大学有着深厚的诗学研究积淀,在叶嘉莹先生、罗宗强先生的带领下,一批著名学者投身其中,已成为海内外诗学研究的重镇。本辑是《南开诗学》的一辑,即创刊号,分“特稿”“诗歌研究”“诗学理论”“域外诗学”“诗学文献”“研究动态”“研究综述”七个栏目,并特邀叶嘉莹先生的文章领衔,全面展示诗歌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以期为诗学
本著作在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以考、论、述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讨注重原始资料的征引与不同文献的对比研究,力求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宋代诗歌注释家任渊及其《黄陈诗集注》作出全方位的深入探讨。 著作的研究成果包括:补充了任渊的生平事迹,考证了任渊注释黄庭坚、陈师道诗的具体经过;系统地归纳和梳理了《黄陈诗集注》的基本内容;深
词体声律概指词体体制规格与构成法则,是词乐音律与汉语诗律的有机结合。词体声律学在晚清词坛风靡一时,是当时词学的一大亮点,成就斐然。本书尝试建构了词体声律学体系,剖析了词体声律学在晚清民初词坛得以繁荣的内外部动因和学理背景,梳理了它的发展脉络,发覆、重估了谢元淮、彭凤高、陈锐、徐绍棨、沈曾植等久不为学界所关注的词体声律学
本书为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考订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书中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目录编集、稀见文献考述、新文献材料辑录考释等。戏曲、俗文学、文献、实证,便是
本书中的清初指顺治元年(1644)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这段时间小说创作繁荣并独具特征,小说刊刻近两百部,是现存明代小说数量的总和;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白话、文言小说都很兴盛。本书综述清初小说的创作概况和文化生态,并以清初小说创作中的故国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家代表丁耀亢、陈忱、李渔、烟水散人及小说流派代表才
本书为老年学者文库项目成果,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本书内容包括作者所发表的40篇论文,涵盖戏曲理论研究、戏曲考证、剧曲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如《<窦娥冤>评价中的几个问题》《罗贯中和高则诚不是同学》《朕说戏文的流失》《南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南戏形成时间辨》《关于汪道昆的几个问题》《梁辰鱼“中恶语”辨》《动中观景、栩栩欲活—
《杜诗文献学史研究》试图通过对历代杜诗文献注本的整理研究,详细梳理杜诗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对杜诗学的历史嬗变形态作出整体关照。《杜诗文献学史研究》从文献发展史的视角出发,密切关注杜诗学文献前后递嬗的脉络关系,结合每个历史时段的文化背景、学术思潮、文人心态,总结和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段杜诗校勘学、注释学、评点学的特色和倾向,并
“德都蒙古”这一称谓包含着地域和部落两层含义,指生活在青海、甘肃境内,以和硕特部为主体的蒙古族人。“德都蒙古史诗”便是萌生于这片文化土壤,经历了数代人漫长的口头创编和口耳相传过程,逐渐形成的民间文学瑰宝。《BR》本书对德都蒙古史诗的流传状况、演唱形式、史诗艺人、相关礼仪和民俗、听众的修养和接受情况,以及对其搜集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