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新时期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阐述。在理论层面,简要阐述了多规合一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内涵及演变与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论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分层体系、内容体系及基本原则;简要介绍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统计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及模型模拟方法;详细讨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专题研究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
产业园区是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本书聚焦于西北地区欠发达的县域中小产业园区,在总结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中的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进行理论与案例分析,
本报告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从空间维度(16个城市或两省一市)和时间维度(2000~2018年)展开,基于长三角核心区的教育发展演变态势、构成、结构关联等视角,用详细的数据客观反映了长三角核心区的教育特征与变迁,较好地把握了长三角地区教育要素状况、特征,有助于提升各类决策者分析判断的有效性、精准性。
本书遵循党中央对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与战略部署,坚持问题、目标和效果三个导向,系统总结了代表性城市全面推进精细化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了中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特征、基本规范、核心内容、评价体系和实施保障等关键问题。作为参照,本书对东京、新加坡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先进经验进行了系统归纳。本书理论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BT债务风险的度量及防范、PPP政府债务风险质量评价,以及PPP项目政府补偿机制三大问题。首先,深入探讨了BT债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确定了BT债务风险评价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了风险的度量;其次,在PPP项目中地方政府信用风险评价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基于微观和宏观结合的视角进行了P
本书在全面介绍公司债券契约条款理论相关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司债券定价及契约条款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在构建公司债券契约条款数据库的基础上,分别基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展开债券契约条款与公司债券定价关系的研究;其次,探讨债券契约条款的经济后果,研究债券契约条款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会计稳健性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从债券契约
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要素约束下进行的,资源和要素的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本报告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审视长江三角洲核心区16个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的农业发展情况,分别从农业生产、农业要素投入、农业实物产出、农村发展、农民收支等方面客观展示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
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背景下,探索生态接续产业发展之路是大小兴安岭林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本书研究大小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产业升级路径,从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方面分析了职工家庭的可持续生计状况,并提出职工家庭生计改善的政策建议;
本书以绝对优势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为指导,辨析了旅游感知、旅游消费与旅游产业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感知维度上,研究了旅游者对冰雪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以及冰雪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感知、满意度及行为意愿的关系;消费维度上,研究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消费规模、客源地特征、人口特征及旅游者的消费偏好,测量了影响旅
本书主要基于“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35)——能源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项目各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了新形势下因地制宜推进能源革命的重大意义,系统阐述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能源富集区、西南地区等区域能源与经济环境发展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进能源革
本书重点阐述中部地区能源革命的问题,从中部地区能源供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中部地区能源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中部地区能源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以及中部地区在国家能源革命的战略定位、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和重点四个维度剖析目前中部地区能源革命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35)——能源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下设的第四课题“能源革命推动珠三角开放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根据珠三角开放发展的实际需求,剖析能源供给、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开放发展与能源革命之间的关系,分析能源革命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推动作用。
本书基于长三角地区能源发展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综合运用社会调研、政府访谈、多元统计、归纳演绎、模型预测等多种手段,从历史、现况和远景的视角揭示了长三角能源系统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提出了通过建设“现代化能源大系统”来推进长三角地区能源革命,并进一步分析了能源革命对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本书同时兼顾全面性、深
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丛书第三辑”的课题八“能源革命推动西南地区共享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第一章为推动能源革命的背景及意义介绍;第二章为西南地区能源、经济、环境基本特征介绍;第三章归纳总结了西南地区能源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第四章到第六章使用定量模型对区域间能源供需平衡和考虑负荷
本书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35)—能源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的课题一“能源革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首先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与能源革命的关系进行讨论,随后对全球能源转型及中国能源革命进行战略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区域层面的能源系统,
本书以能源革命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为目标,针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山西老工业基地的能源转型发展问题开展了研究。通过调研分析了解我国两大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并与国外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综合能源优化模型分析并提出了能源革命内涵、战略定位及目标、实施路线图和举措建议。
本书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丛书(第三辑)”之京津冀卷。本书是在中国工程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35)——能源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所设“能源革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完成的。本书分三篇:能源革命解析及推动协同发展的相关案例分析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需要理论,研究信息社会人的虚拟需要问题,重点分析和梳理人的需要在信息社会呈现出的种种虚拟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虚拟需要”进行界定。本书既有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研究的分析和描述,又有对马尔库塞、鲍德里亚、波斯特等对需要问题研究的考察和批评,还涉及对马克思需要理论何以能够同化和解释虚拟需要这一新的需要形式的讨
本书在前九个年度报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的自强自立问题,研判未来15年产业技术布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智力支持。报告分为综合篇、产业篇、政策篇三大部分,共计13章。综合篇对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做出研判,并探讨发展思路及战略重点。产业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
为适应自然资源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转变的新的形势要求,本书依托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耕地质量-江苏东海、宜兴野外基地”,在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的支持下,基于土壤样点、空间预测和赋值方法综合优化下的县域耕地资源质量等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