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应用系统科学思想,借鉴地理学、海洋学、环境学、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岛群综合承载力评估理论、技术体系及评估软件,以金塘岛及附近岛屿、海坛岛及附近岛屿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两个典型岛群的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岛群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单元为基准评价单位,运用现行的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2008年版)和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方案(2016年版),对宁夏全区在2006年、2010年2015年三个时间断面的资源环境状况分别进行质量评价、空间分布评价、承载力评价、开发适宜性
本书是一本探讨生态技术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学术著作。本书以和谐社会建设的技术支撑为旨归,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实施出发,讨论生态技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作用。生态技术是对工业技术的超越,是对古代技术的辩证复归,是技术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生态技术的内在逻辑使得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
《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部关于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综合性专著。作者从环境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城市格局、文化与制度等多个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现阶段的战略任务,建立了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理论体系,制定了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行动战略,明
本书基于足迹家族原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省、市两级尺度为研究视角,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等级划分标准,将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划分为三大类型区9个亚区;针对各亚区的制约因子,提出了各自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典范福建省长汀县曾是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区域之一。而长汀人民在长期的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创造了富有特色的长汀经验,并提出建设业兴民富、山清水秀、风淳韵美、和谐宜居、幸福安康的生态家园的目标,推动从生态治理向建设生态家园的转型升级。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过程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理论与实践》是研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一部专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理论与实践》围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展开论述,共分三篇八章。我国长期传统粗放型的矿山生产经营方式,导致煤矿开采过程中,伴随着(地质)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造成矿区土地资源浪费、水资源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研究
全书共六章,内容包括清洁生产概述、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管理、制药工业清洁生产、钢铁工业清洁生产、钢铁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等内容。书中重点地介绍了钢铁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介绍了清洁生产概念及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着重展现了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过程。还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办
本书共11章,第1章是总论,包括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的定义、目的、原则、内容等内容,以及清洁生产审核相关的法律法规、指标体系、标准、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内容;第2章~第8章是清洁生产审核与实践,结合典型案例,深入阐述了筹划与组织、预审核、审核、方案产生与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等7个审核程序,介绍了清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第二版)》围绕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第二版)》共14章。第1~4章,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学的基本知识、发展过程和学科特性,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调查统计方法及信息系统的建立;第5~7章,分别就自然资源的社
《企业环境健康安全风险管理/大学生素质教育教材·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环境、健康与安全的风险,阐述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从产品安全、职业健康、工艺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事故与应急等六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的法规标准以及新实践,并结合实际案例,对企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风险
本书从*生态文明新思想生态建设新思路绿色发展新方略环境外交新进展等六个方面,全面展现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
本书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专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区域生态建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三个层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突出了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25章相对独立的研究成果,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涉及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理论研究、区域开发的生态影响与环境质量的评价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方法研究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的第一课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与能源变革研究”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包括课题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两部分。其中课题综合报告的上篇就过去30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的概念、时代背景、内涵与重大意义,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分析以及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本书分两部分,分别对大河流域和湖泊的水资源及水环境进行介绍,由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水资源概况、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主要河流水资源、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典型河流水文特征、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湖泊概况等6章组成。
本书以遥感解译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地面调查、长时间监测以及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等,在珠三角区域和重点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两个尺度,研究1980~2010年珠三角和重点城市建成区生态系统变化,并对城市扩张、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效率、生态环境胁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拓展研究了珠江口海岸带湿地系统变化,典型小
本书内容包括: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概念及其与现有分区的关系;巢湖流域水生态产生的基础;水生态功能的驱动机制;水生态功能分区指标筛选;巢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案等。
本书围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欠发达地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全国各个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其后发优势,深入剖析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障碍,并在分析国内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经验与模式基础上,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诸多路径,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
本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群和重点城市两个尺度,定量评估了京津冀城市群1980-2010年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城市群?利用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揭示了1980-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强度、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环境效率和生态环境胁迫的时空特征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