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就“一带一路”建设组织中外专家学者开展中外联合研究形成的成果,来自俄罗斯、埃及、巴基斯坦、美国、马来西亚、土耳其、新加坡、印度等22个国家30多位国外学者和30多位国内专家就“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全球新形势和新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与多领域合作、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等内容展开了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中国在非洲的主要话题,包括中国、非洲、西方及殖民主义,友谊与利益:中非关系的特色等;第二部分的内容以赞比亚为主要的场景,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在比较的视野下看中国有色在赞比亚铜矿投资;重新解读柯蓝煤矿事件;透视一桩中国工人涉嫌嫖妓的官司;赞比亚的“中国农场”。
本书中作者详细深入地探讨了以色列公共外交的方方面面,及其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关系。作者首先明确了“公共外交”研究的现实意义,随后进行概念厘定和学术梳理,最终确立了“软实力理论视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逻辑关系”和“历史学视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与软实力构建”两个大的研究视角,其中既有理论探讨,也不乏实证支撑,从
本书首先论证了农民子女社会分化和流动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性,探讨了渐进的非均衡改革对农民子女社会分化和流动的可能影响,提出了“职业非农化——身份市民化”这一农民子女社会分化流动的连续统,并以此作为透视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的视角。后续章节分别从整体的职业流动水平与模式,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身份市民化以及综合社会地位获得
该书以编年体方式完整记述深圳从1979年至2015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进行的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尤其集中体现了深圳对区域、对全国有重要影响,又较能凸显在体制、机制方面堪称“改革”“创新”的突破性贡献。该书的特点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精准地反映深圳各项改革、创新的概貌和基本特征,同时,重点关注深圳本地学者对诸项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为连续出版物,本期为第5辑,设“理论前沿”“公共政策”“地方治理”“珠江书评”等栏目。“理论前沿”栏目发表原创性的理论、实证研究文章,涵盖公共行政(政府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间关系、政府预算和财政、公共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制度改革)、战略管理、责任政府和电子政府等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及中国舆情调查与研究联盟成员机构最新研究成果的汇总,也是国内舆情研究领域的权威年度报告。书中通过舆情监测与定量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对社会舆情、行业舆情和新媒体舆情的热点事件与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索构建舆情管理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全书以残障权利为主题,就残障者教育、残障者就业、精神与智力障碍、残障与性别及残障、法治与社会等议题进行深入探索。本书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鲜明的权利视角。传统的残障研究往往受限于福利和慈善立场,内文作者却致力于跳出传统路径的窠臼,以中国签署和批准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为圭臬,以“基于权利的发展”这个全新的残障理念与国
本书介绍了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西亚地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外资法律环境,分析在这些国家及相关地区的海外投资保护的法律制度。作者结合晚近国际投资法理论发展,对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障机制进行深入的思考,建议应充分利用双边条约和多边机制,实现投资者权益和东道国利益的兼顾,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提供法律
青年就业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青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的背景下,研究青年就业创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参考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立足我国现实国情,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青年就业形势与发展趋势、劳动力市场政策与青年就业、青年公共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青年创业现
本书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汶川地震、社会损失与社区重建;“映秀母亲”的故事;金波民宿和“山里码头客栈”的故事;从行动中诠释灾害社会工作。
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承载着一个厚重的生命,阅读这些故事,仿佛是在与作者对话。阅读他们的生命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公益人在投入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的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也看到了真实的人在现实中面临的危险、迷惑、困顿及挣扎。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情意结;高队;生命自此而厚重;灾难中的缘;随心而动;我和灾难有个约定;生命的分水岭;灾难、名利场和自省等。
该项目为2015年申请到的后期资助项目,内容是18世纪的福建海盗研究,在时间上以1683-1810为起止日期,跨越了开海贸易—南洋禁航—四口通商—一口通商四个关键时期,重点考察了这一时期福建籍贯海盗的社会构成、内部组织、规模、活动范围与据点、抢劫方式与抢劫目标、所使用的武器及船只等海盗特征,主要利用博弈理论详细分析了1
本书主要包括12篇研究报告,涉及社会治理风险、政府形象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移民搬迁、卫生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智能制造、商品市场体系等系列主题。
本书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四个专题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通过对这四个专题的分析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功能和作用。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备考指南,统计历年真题分值分布,剖析命题规律,提供答题技巧和备考建议;第二部分为考点速记图表,遵循现行考试用书的章目编排,在考纲知识导图和考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常考核心重点知识进行了图表式归纳总结,配有典型真题进行演练;第三部分为历年真题及详解,包含了2011-2016年的6套真题及详解(20
本书不追求面面俱到地解决劳动纠纷案例的所有问题,只选择问题较多、争议较大、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案例进行讨论。不是对法条的简单堆砌或阐释,也不回避劳动争议中的疑难和复杂问题,而是选择在裁判实践中经常产生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疑难性的问题进行探讨。案例的范围和来源广泛,选择具有严格的标准,优先选择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件,其次选择
本书包括作者自2013年1月以来发表在《检察日报》的“建顺微思”专栏的数十篇文章和其他报刊杂志的数篇文章,以行政法的视角,评论社会热点问题,旨在描绘权力的规则就是为了实现“在法之下,受法的规制”这种状态所需要的规范和制约。对行政法来说,基本规则就是遵循行政法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公开原则。这种制约规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