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7篇现代化研究论文和15篇《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内容综述。从2001年开始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每年一个主题,系统分析世界现代化的事实和原理、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其时间跨度为400年(1700~2100),空间跨度为五大洲131个国家,覆盖全球97%的人口,涉及现代化理论、分层现代化(世界、国际、国家、地
本书以“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德语国家(奥地利、德国、瑞士)的侵权责任法以及一些最新的侵权责任法草案,依此论证了侵权责任法在整个法律救济体系中的定位,探讨了“保险替代侵权”模式带来的各种争议问题,进而深入研究了侵权责任法的各种功能。在上述原则性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种具有争议和
在近年来的社会史研究中,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蔚成风气。日常生活史研究从生育、交往、休闲活动、消费行为等看似琐细的对象中理解人类生活的实态,内容涵盖从皇室到平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与物质文化、社会性别、科技、医疗、身体、艺术诸领域研究的融合,逐步发展出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本书以日常生活史研究为主题,精选国内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乌克兰社会科学院合作开展中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与治理创新学术会议的研究论文整理集合。书中两国学者通过剖析本国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与案例,对比不同国家的情况,着眼“一带一路”的整体发展格局,把婚姻、家庭、青年、中等收入群体、治理创新作为焦点,从沿线国家经济民生
在法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现法律的职能,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大议题。在劳动关系领域,这一议题更加突出和艰巨。本书从交换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等视角,利用上海、深圳、长春等十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以中国劳动法律中关于劳动合同签订、工会参与、最低工资、社会保险等文本规定为切入点,探讨“在实践中控
本书针对我国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矿山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问题,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规制权纵向配置的角度对治理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基于翔实的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垂直管理和属地管理条件下的规制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深化规制体制改革和提高规制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书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从价值导向、供给能力和需求主体的三维角度,建构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以江苏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等的三个乡镇(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了较为详尽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并在综合考察相关地区基层政府均等化服务模式的现实形态基础
本书结合儿童保护试点工作,对中国儿童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对国外儿童保护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提出在中国建立具有四个基本要素的、能够为所有未成年人提供底线保护的有效的儿童保护制度的建议,并分别对儿童保护四个基本要素中的儿童保护的主管机构、儿童保护的行政和司法程序、干预和替代性养护
按照扶贫政策设计的既定逻辑,扶贫资源应该向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倾斜,但实践呈现“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的特征,即扶贫领域出现了典型的“精英俘获”现象。理解扶贫的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异,仅从宏观的扶贫政策出发是不够的,“精英俘获”乃是扶贫制度、地方权力和社会结构在多重互动中衍生的,要在地化与情境化地开展扶贫研究。从这个意
本书以社会风险视角中的社会系统论为基础,提出了农村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的分析框架;进而使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识别出商业性行为是具有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后果的社会风险;围绕商业性行为讨论了农村流动男性对HIV/AIDS的风险认知;围绕商业性行为的“过去-未来”时间属性,探讨了农村流动男性商业性行为的过去
有价值的学术争鸣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大争鸣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十一个议题展开,绝大多数与中国重大外交政策的转型直接相关,而且学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内部的分歧,因此研究这些争鸣是外界观察中国外交政策和政学关系的一个窗口。本书将中国的研究界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称为“政
本书从理论、路径和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在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构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以及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国际体系转型和利益共同体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探讨,第二部分为中国与主要国家的竞合关系和利益共同体构建思路,第三部分为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与全球共
典章制度,历来是认识中国历史的枢纽。清朝典制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又在应对近代大变局中开启了政体、教育、社会等制度与观念的重大变革,其进程与影响延续至今。本书以清代学政制度为切入点,将学政的官制沿革置于清朝官制体系的整体架构中考察,通过探讨清代学政地位升降、规制调整与皇权体制设置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古今政体架构与观念的不
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宪政传统的国家,而近代早期是英国宪政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本书从社会政治转型的角度,整体考察了近代早期英国议会主权、法律至上、地方自治等宪政原则的成因、发展及与宪政发展的关系,梳理了英国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宪政的发展脉络,揭示了这一时期英国宪政观念的发展变化,厘清了英国近代早期宪政发展的若干问题
本书主要收录了宁波市鄞州区历次党代会情况、人民政协的恢复与发展、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工作、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档案工作及教育、社会保障、统计普查工作、科协历次代表大会情况等30个专题,展现改革开放新时期宁波市鄞州区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本书在分析移居城镇的农民住房问题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状况和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对城中村、城郊村农民的住房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移民城镇农民住房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本书纵论21世纪的世界大势,以贯通中西的视野聚焦中国真问题。书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民本”政治传统中汲取精华,提高组织社会和群众的能力;分析了中共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推陈出新;探讨了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土地流转方向等关键问题。书中提出,人类生产方式正面临
本书力图通过对英国土地法悖论现象本身、悖论形成的原因以及悖论发展走向的解读,来拓展对英国传统土地法特质的认识,并探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法变革的规律,以对中国当前的土地法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重点梳理了全球治理的相关理论,探讨全球治理的逻辑起点,分析全球治理的中国期待,剖析全球治理的中国基础以及阐释全球治理的中国角色。后半部分集中分析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探索,探讨全球治理的中国情怀、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全球治理的中国倡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的中国作为以及全
本书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包括2016版上海市文明城区测评体系;上海市文明小区、社区、村、镇测评体系;上海市文明单位、行业测评体系等共19项测评标准和相关管理规定。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也体现了上海城市治理任务落实到基层的原则,体现了精神文明创建体系的一体化和连续性。新版标准还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