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侧面。本书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角度,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土壤及其改良、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农作物秸秆和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同尺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积淀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极大重视,创造性传承、“活态”化利用成为全面提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古民居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们的保护与利用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古民居正日渐走向衰败甚至消亡,如何让
本书根据作者团队对十余个省份的实地调查资料撰写而成,主要针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清产核资、成员资格认定、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问题,利用调查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围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成员身份认定等内容,总结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本书内容包括农村集体资产股份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消除绝对贫困以后,我国仍然存在数量庞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须瞄准占据较大比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本书坚持系统思维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的诱导因素、生成机理、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构建,强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2001168)——“乡村旅游空间的生产:特征、机制与效应”的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旅游业蓬勃发展持续冲击着乡村,同时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带动着乡村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不断更新、乡村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乡村本身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城市和旅游发展对乡村资源汲取方式的
本书从“能力成长”和"创新驱动"这两个视角研究学界多年关注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本书认为,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变量是“能力成长”,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明显的“能力缺口”。在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农业竞争更趋激烈的世界背景下,在国内解决“三农”问题及倡导以创新驱动经
功能农业:理论与实践
乡村地域系统作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要的空间载体,其对乡村转型发展过程的响应直接关系到新时期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本书从土地利用功能结构与状态效率的视角出发,在对江苏省农村建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2050年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战略研究与发展路线图”的成果总结。为实现农业强而永续、农村美并生态、农民富且体面的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愿景,本书提出了未来我国农业应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高效绿色高值农业永续发展”两个目标,推进“农业效能提升、系统优化、
人才振兴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乡村职业经理人作为乡村经营的专业人才,带动村民通过经营实践,盘活乡村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建构以村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及乡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探讨了乡村职业经理人如何参与乡村经营并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
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制作各种现代化工具帮助农业现代化的案例。我们都知道,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本书通过智能农业机器人、智慧农场、智能采收、智能加工、智慧农业等章节详细介绍了全球知名智能工具或机器在农业乡村、农业领域的应用,覆盖了全世界知名企业或先进产品,一书看懂"他人智慧”
本书以“两山理念”发祥地浙江省安吉县的一个村庄——梧村作为田野考察点,具体研究了该村开展的“农居庭院美化”项目实施过程,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与具体机制。
全书共分为上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发展篇,共五章,包括集群的理论综述、第一批50个集群的总体情况、建设成效、联农带农机制和亮点经验。下篇为案例篇,包括18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案例分析,真实生动地总结了各个集群发展取得的成效、推进建设的典型做法、构建的联农带农机制、形成的经验启示。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耕地质量的内涵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云南耕地自然质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等别,耕地质量等别更新的依据和方法,云南耕地质量等别演变的总体趋势,不同指标区、不同地貌区、不同流域区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特征,并从农耕措施、经济建设、农田建设三个方面论述其对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驱动作用,以及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
本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文献综述、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效应的理论分析、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城乡比较视角下农户经济相对贫困缓解效应实证检验、农村内部比较视角下农户经济相对贫困缓解效应实证检验、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应实证检验、结论与展望。
本书以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的粮食机构与粮食政策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粮食部及其制定、推行的粮政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综合考察粮食部成立发展、人员变迁、粮政实施、绩效考核、互动博弈、客观作用和影响等。本书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创设的粮食部及其实行的粮政制度与绩效管理,对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适应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下救亡图存这一时
智能信息服务模式与机制:技术与系统视角
贫困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各国在贫困治理的道路上异彩纷呈。纵观古今中外贫困治理之经验,其出发点和归节点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贫困治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之间存在着学理上的契合,高效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是贫困治理的动力和手段。本书旨在探索西北农村人力资源内生发展规律,提升西北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构建西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贫
本书通过对乡创的书写,关注四川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路径探索,客观地呈现出了四川乡村振兴的生动样貌。本书共包含四章,即概念篇、人物篇、故事篇、综合篇,通过不同的案例书写,记录了乡创运动中的人与事。
农耕文化遗产根植乡土社会,开创性地传承和发展了包括育种、耕作、栽培蓄水防洪、减蚀固沟、集流抗旱、保温增墒、拦截泥沙、培肥土壤、盐碱地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等在内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乡村礼仪制度。本书结合宁夏具体案例,以“天人合一”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总体架构,通过梳理分析传承于宁夏各地的农耕文化造产所蕴含的循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