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深空探测天文自主导航的原理、方法、实现途径以及地面实验系统等加以研究。首先介绍了深空探测天文导航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时间系统、空间系统、动力学建模、天文测角、测速、测距导航等通用导航原理。然后针对深空测角、测距、测速三类自主导航方法进行系统论述,建立相应的状态方程与观测方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的天文组
本书首次从百余位院士的报告中汇编了7位航空航天领域的院士报告,并结集成书,包括:叶培健院士“有人参与深空探测突出科技问题研究”、张祖勋院士“信息化时代的摄影测量”、龚惠兴院士“空间红外天文观测技术”、李应红院士“等离子体冲击波流动控制与表面强化”等。
本书以空间目标编目为背景,介绍了空间目标天基探测的经典轨道——明暗界限的平台轨道,研究了天基探测的望远镜探测能力(探测星等和探测目标的大小)。根据现在在轨的空间目标的实际分布,重点研究了望远镜视场、安装方向和平台的姿态和这些因素对探测目标数量和探测弧长的影响,给出了GEO(地球同步带目标)和LEO(近地目标)的几种全新
本书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对深空行星形貌测绘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阐述深空测绘的概念、理论、系统、技术方法等,重点解决深空环境下,在无控制、弱轨道约束、大倾角、小基高比等复杂摄影成像以及行星表面影像信息贫乏等困难条件下,较高精度和高效率地获取行星表面形貌及其特征并制
二十一世纪以来,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越来越频繁,人类活动向太空的延伸也越来越深远,空间科学作为与重大科技突破和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能够引领密集技术创新的前沿交叉学科,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强国高度重视和争相支持的重要学科领域。本书介绍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中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作者从权威的专业角度,用通俗的文字叙述,辅以生动的图片展示,再现人类探索空间的千年寻梦历程。是一本值得大家阅读的科学人文著作。《走出地球摇篮》分上下两部,上部从天地起源、远古登天梦、飞机的诞生、空间实验室到中国的飞天圆梦等讲述人类对宇宙的不懈追求;下部则展示了人类在探索中不断开拓的引领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技术创造。
近年来,月球的空间探测进入新发展时期,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月球的起源演化史。嫦娥飞船探月工程以来,我国关心月球的天文爱好者日益增多。胡中为编*的《婵娟之谜——月球的起源与演化》作为中高级科学普及读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兼顾趣味性、通俗性与科学性,为一般读者,尤其青少年进入月球世界打开便捷通道。全书分为十二部分,从神
本文集主要收录了自绕月探测工程立项以来有关科学目标与工程目标、有效载荷研制及定标,数据处理与管理方法以及月球科学综合研究所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共计论文62篇。研究成果涵盖了空间探测技术、深空科学探测仪器研制、遥感数据处理与管理方法以及月球科学研究等多领域的内容,是对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和探测技术研究成果系统的总结。
《绕月探测工程科学目标专题研究》主要收录了自绕月探测工程立项以来有关月球探测科学目标与科学探测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共收录论文109篇。研究成果涵盖了综合性成果、月表形貌、物质成分、微波与月壤特性、空间环境和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是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科学目标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 《绕月探测工程科学目标专题研究
太空机器人如何帮助我们探索太空呢?“新地平线号”探测器正在太阳系飞行,驶向冥王星。它和其他太空机器人一样,能够充当我们的眼睛、耳朵和手,到达一些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阅读这本书,你将了解太空机器人是如何帮助人类工作的。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