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图集结合“一带一路”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针对地震、地质、干旱、洪水和海洋等灾害,探讨其孕灾、致灾与承灾环境演变局,利用多尺度风险评估方法,实现各类灾害在全区域、局部区域、社区与工程的风险评估;综合各国先进风险管理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实现沿线各国风险管理经验共享,建立适用于各国国情的风险管理平台。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itedNationsOfficeforDisasterRiskReduction,UNDRR)是联合国系统中唯一完全专注于减灾相关事务的实体机构。本书对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的历史沿革、工作职责、机构设置、会议和论坛、区域性平台以及与中国的减灾合作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围绕落实《20
发展灾害遥感信息提取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突破“准确性、时效性、系统性”应用的难点问题,是灾害遥感领域的重大需求。本书在概述不同灾种灾害遥感信息提取原理的基础上,系统论述灾害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发展脉络,通过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典型应用,阐述灾害遥感信息提取的前沿研究成果,并指出地球大数据时代灾害遥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广
自然灾害事件大多起因于自然风险。但是,自然风险不一定导致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损失的扩散和放大往往因为社会因素。而且,风险也可能系社会行为“制造”。因此,巨灾的“社会”行为成为巨灾风险管理的重心,风险社会脆弱性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理论研究视角的重大创新。本书旨在融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工具,创新研究视角和
《江淮流域的灾害与民生》精选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江淮流域灾害与民生”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编辑而成,分别就灾害史理论、江淮流域等地区灾害与民生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灾民苦,灾民苦,灾民苦楚向谁述?20世纪前期,在自然与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陕西遭受了空前的灾荒,对陕西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从陕西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态角度分析民国时期陕西灾荒的形成原因,并重点考察了灾荒之后陕西人口、农村经济以及城乡关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探讨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种新型救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档案、实录、会典、地方志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系统梳理了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灾赈机制的发展过程,深入论述了该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效果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对清代防灾救灾机制和社会抗灾能力进行了详细探究。提出了清代荒政制度研究的创新性观点,即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不仅
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高效的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理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灾害预防、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着灾害应急管理走向科学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本书主要介绍大数据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灾害、灾害应急管理以及灾害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其次介绍灾害大数据的
本书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气候背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及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辨识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系统分析了主要灾种历史灾情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明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风险演化及影响过程以及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灾种相对重要性及关联性,统筹不同灾种灾损大小,确定了不同灾种的综合
灾害社会风险呈现“一生成、三状态、一演化”的系统特征,是一个集冲突、失序、失稳于一体的开放复杂系统,其治理是一项集应对、处置、管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各类灾害事件高发、频发、突发,灾害社会风险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在剖析灾害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社会冲突、社会失序、社会失稳三状态探析灾害社会风险
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的重要领域。本书展示了在处理水利和风险问题过程中如何使用QGIS的应用案例,包括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影像监测沿海水深、沿海湿地地形和生物演化、水库水文监测卫星影像分析、网络分析与路径选择、城市及周边地区排水网络提取、旱灾制图、基于景观指标的空间采样设计在害虫调节中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联合国的“横滨战略”“兵库行动纲领”“仙台减灾框架”的指导下,探讨减灾和降低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发展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模式及范式。本书重点阐释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凝聚力这一理论的框架。主要内容是着眼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的完善,首先介绍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
《社会史研究》创刊于2011年,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刊是社会史学术辑刊,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第6
本书系统论述我国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发展状况、演变规律及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分析我国在这些自然灾害领域监测预警科技发展需求与趋势、当前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及国际先进技术手段的借鉴等,提出未来5~10年我国防御自然灾害的科技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和方法。本书战略决策指导性强,有助于明确自然灾害监测预
灾害治理是人类社会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灾害治理社会脆弱性问题在全球风险治理中成为一个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通性话题。 《灾害治理社会脆弱性研究》重视本土理论资源的挖掘,从多视野、多主体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入手,深入研究我国灾害治理本土实践,探讨适宜本土的突发性灾害治理体系,具有“新、深、实”三大特色,有利于在理论和实践
西江流域是岭南历史上灾害高发的地区,自然灾害(洪涝灾害、旱灾、风灾、地震等)与人为灾害(战争、流民灾祸等)使这一地域的防灾问题更为复杂。《西江流域传统聚落防灾史研究》在对西江流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区域性防灾方略和聚落防灾的历史源流,并详细阐述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防灾格局形态、聚落中的防灾建筑和
本书将以应急管理理论和韧性城市理论为指导,结合上海浦东新区2035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系统规划实践,从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市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分析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演化,探讨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理念、城市综合防御系统和社会应对系统的构成、智慧系统在城市综合防灾系统中的作用、新型技术应用与未来安全城市,为构建具有科学性、前瞻
全书分三大部分14章。第1~5章--系统地阐述了环境灾害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原理、灾害形成过程和研究方法,环境灾害的评估和预测方法;第6~11章--就环境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污染灾害、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所诱发的灾害和环境退化灾害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具体灾种的形成过程、特点、危害等,就各灾种的典型案例进
基于无人机获取的厘米级高精度正射影像以及三维点云、航拍视频、倾斜摄影、720°全景等多样化成果集成应用,拓展台风灾情应急信息获取内容与处理的深度,建立成套化无人机台风应急与管理信息获取、处理与成果编制技术体系,为迅速果断处理救助和救援工作,以及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事后救治的应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面向灾情分析、灾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