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各个学派有关货币理论的相关内容,阐述货币理论的演进。结合金融危机、国内宏观调控转型、人民币国家化等现实,深入探讨货币在实际中的运行。
本书从关注战时经济背后的货币和金融策略,拓展至整个近代时期商业、贸易和产业政策背后的国际货币金融对抗。通过考察货币金融发展的国际因素和内外部力量的交互影响,期待能够对近代中国货币和金融发展史有所贡献。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档案资料的充分发掘,澄清了近代时期中日货币战争的表现、形式、内容、演变及影响等客观历史事
再通胀政策立足于维护经济支付体系流动性,利用扩张性的刺激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期达到提高物价、反制通缩压力的效果。元文改铸、高桥财政、安倍经济学是日本历史上再通胀政策的三次尝试,本书通过对其系统整理,研究日本再通胀这一政策体系的手法特征、实现路径、焦点争议、实施成效以及历史传承与发展。研究表明,再通胀政策突破了传统政
本书稿尝试回答:1.自欧债危机以来,德法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中通过怎样的路径履行了哪些联合领导职能?2.如何评价两国的联合领导成效?为此,本书稿主要通过“领导力资源三要素”理论,借助“投入—产出—成效”三维度,对德法联合领导的有效性条件假定如下:1.具备优势联合领导力资源和明确的联合领导意愿;2.能够提供与被需求相契合的
本书对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进行了测度和有效性检验,并基于学习型通胀预期对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扩展。进一步,在逆序构建的非线性时变线性理性预期模型框架内,实证分析了我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和前瞻性货币政策规则的非线性与时变性特征。本书创新性地将学习型预期和前瞻非线性时变货币政策规则引入线性理性预期模型,构建了非线性时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的主题为“上海如何建设全球金融中心”,从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机遇与挑战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基础条件和发展策略等重要问题,明确提出上海应当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建设成为科创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协同发展的全球中心城市,引领
《基于货币回流的利率债市场开放:理论实践与金融安全》选择以国债为代表的利率债市场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是作者申报社科基金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在银行间市场构建以国债为载体的货币回流机制,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到渠成,是外国央行和国际投资者寻求人民币安全栖息地的客观需要。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成绩卓著,国债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资
本书的特点如下:①全面凸显新科技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从金融基础理论、现代金融生态体系、创新金融实务和金融监管科技等方面,体现科技促进现代金融的发展;②放眼全球,阐释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和影响,帮助读者建构金融全球化的视野,理解当今国内外金融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③实时跟进当前金融改革的新步伐,在保证金融知识体系完备性的同时注重
本书是一部关于钱的简史,从“用什么衡量财富”和“什么才有资格被称为钱”谈起,呈现了利息、杠杆、银行、纸币、债券等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金融要素产生的来龙去脉,其间充满了压力、创新、无奈甚至血腥的斗争。本书不仅让我们更了解钱,也通过阅读千年以来财富的稀释和保卫之战,启发读者思考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如何做出恰当的财富
本书是彭信威教授研究中国货币史的经典之作,分八章讲述了从殷商时代到清末中国货币的沿革发展,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货币理论、信用等都做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多方面,从货币角度展现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货币通史巨著。对于中国经济、金融及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爱好
本书基于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现实角度,审视中国货币的流动性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形成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的微观机制,进而对货币流动性的具体冲击程度进行了测量。随之,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视角下,对货币流动性冲击的直接来源即广义货币来源的增量进行了跨期量化考察。其次,本书基本厘清了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
《货币本位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人民币稳定锚的构建》将货币本位制度的历史演进按货币形态和管理规则进行分类梳理,比较了近现代三大货币本位制度,即金属本位、可兑换管理本位和不可兑换管理本位的制度成本、宏观经济绩效、激励机制和相容性,分析了各种改革货币本位制度的主张,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货币本位制度应兼顾生态限度和包容性发展的需要
本书是一本现代的货币金融学教材。该书紧密结合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现实,以金融学“五大核心原则”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和运行规律,对货币政策的设计实施以及货币经济学的新近发展也有全面深入的论述。本书的特点在于重点介绍金融体系的基本运作规律,而不是着重分析其现行结构和规则,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
本书将系统性地阐述货币搜寻理论。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本教材以中国公共财政的制度创新为背景,结合国际视角,将财政理论研究的成果与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点讨论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
以资产价格泡沫和信贷过度扩张为特征的金融失衡是造成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失衡问题不仅仅出现在美国的经济中,同样也出现在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中。作为金融加速器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是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调控缺位,二是事后救助的货币政策会加剧金融失衡。这促使我们开始探索如何对其进行改进以尽可
本教材共分为4篇14章,第1篇货币基础,主要介绍货币、信用、利率三个基本范畴;第2篇金融市场,主要介绍金融市场主要类型及金融市场机制理论;第3篇金融机构主要介绍金融机构概述、商业银行和中银行;第4篇货币供给、宏观均衡与宏观金融实践,主要介绍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的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课题组将当代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概括为富有效率、稳健有序和包容共享三个维度。报告中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除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外,还将赋予人民币国际化以高
结构异质性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典型特征,这种异质性不仅是微观经济主体类型和行为多样性的反映,而且影响了市场的完全性,结构异质性往往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市场产生严重摩擦的重要原因。在市场完全或相对成熟的经济体中,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所处地位并不显著,价格型的利率渠道占主导,但在金融摩擦比较严重的经济体中,信贷渠道就成为货币政策传
本书分析了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的路径、资金回流机制、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现状和分布特征,对主要货币国际循环的模式以及人民币的全球循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但是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面临汇率贬值、资本外流等经济条件的变化时,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资金池开始萎缩,同时,离岸债券的规模也在
本书经营行为来看,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货币政策对基于自身营运活动创造利润的能力是否会产生影响,作用机理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厘清;从融资行为来看,货币政策对不同截面差异的企业融资能力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是提高了企业业绩还是会恶化企业财务状况;从投资行为来看,货币政策是否是企业过度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