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充满人生智慧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和中国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儒家文化思想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本书将林语堂对儒家文化的接受、阐释和传播作为考查内容,立足于作家的文本和相关史料,力图宏观、全面地分析林语堂对儒家文化接受、阐释和传播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具体内容,进而试图揭示出林语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每年出版一辑,主要收录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成果。 本辑为第十五辑,本辑围绕“经学研究““版本校勘”“专人专书””儒学新论”“儒藏编纂与研究”五大门类共收集论文23篇,从经学研究、版本溯源,经书考证,儒学新知以及《儒藏》编纂整理中的经验和问题等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其宗旨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是“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将在国际化的百家争鸣中创新发展。本辑刊2019年被收入我社的集刊名录。《国际儒学论丛》(第12辑)分为多个专题,组织了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
《论语》完整记述了中华传统民治思想:私学为本、民本为翼、礼乐为义、自治为基。以私学开启民智,以礼乐塑造民性,以乡里自治成就平民成士,通过士人君子影响民间,使礼乐从贵族奢侈品转变为平民必需品,以文武之道重造民间社会,进而通过士人出仕为政改造政治,构建民本社会治理,共同促进民间社会生生不息,形成中华独特的东方民治,成为中华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国际上也影响重大。本书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运用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对《论语》的俄译进行全面历时性梳理,同时对典型译本特点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时代的俄罗斯人对孔子形象、《论语》基本哲学术语、《论语》学、《论语》的译介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省内最早提倡并开展“浙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坚持“立足浙江、研究浙学、传承学统、创新浙学”的研究宗旨与发展方向。为全面系统地梳理目前海内外学界关于浙学的最新研究动态,浙学研究中心即把“浙学研究年度报告”的编撰作为科研中心任务之一,以便于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读者及时、全面、准确
儒家伦理思想正是借助汉语的语言I具財得以表达。根据汉语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作用与贡献,儒家道德语言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一部分汉语词汇被儒家用来表达其基本道德概念:如表达道德形而上概念的天、理、气;表达儒家美德和道德规范概念的仁、义;表达道德人格概念的圣人、君子。(二)一部分汉语被儒家用来表达其道德命题及其论证
本书内容包括:比较哲学论域中的儒耶人格养成论问题、儒耶人格养成论的形成期、儒耶人格养成论的中古转型期、儒耶人格养成论的近代转型期、儒耶道德自觉性的特殊模式。
本书精选《论语》的经典语录353条,分为圣人孔子、孔门弟子、各抒己见、点评天下、个人修养、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君子德行、孝亲善友、诗文礼乐、德在日常等12个主题。书中每条语录设置“原文”“注释”“译文”“点评”四个栏目,从字、音、释义、背景拓展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郭象《庄子注》作为玄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在魏晋时代具有\"思想熔炉\"\"课题聚焦\"\"思维经纬\"的理论地位。郭象《庄子注》把庄子思想现实化、具体化为一种人生实践与处世精神,对中国美学和艺术新变影响深刻。《庄子注》一书,堪称魏晋诸多美学形貌的理论写照、哲学根据。本书以郭象《庄子注》为核心文本,在具体阐释郭象哲学思想的
与依篇疏解构成一种互补,本书对章句的理会,除字词、句脉的必要训释外,尚颇重视相关古籍对其意之属的印证。由参酌而考辨去孔子立教未远之战国以至两汉遗籍,不仅有助于把握语境不详的各则语录的旨归所在,也为窥知整个孔门义理的原委提供了一条富有历史真切感的蹊径。作者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置于先秦人文眷注重心由“命”而“道”转换的枢纽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陪葬埋入的帛书老子《道德经》。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帛书老子校注》,其作风非常严谨,把真实文字整理呈现出来,与传世本比对有700多处异化。因为一些文字被淘汰或者长期不用,变得晦涩难懂。当年整理《帛书老子》的专家多是道德经领域的专家泰斗,因为长期受传世本的浸淫,对异化字解注时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古籍中传播最广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书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在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时有衍夺、错植等发生,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文本阐释与版本问题。本书以王弼本《老子》作为底本,结合河上公本、傅奕本、严遵本、敦煌本等古本,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湖北荆门郭店楚墓《老子》简本,参照高亨《老子注
本书对《论语》的原有20个篇章重新解构,分为前言、名家评论、专题解读、《论语》原文和参考文献五个板块。其中“专题解读”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分为侍亲篇、交友篇、学习篇、立身篇、修养篇、处世篇、理政篇、为师篇、养生篇、臧否篇和弟子篇共十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由“专题导读”和“拓展阅读”两部分组成。
本辑收录的18篇论文涵括多方面内容,有讲述校勘问题的,有对儒学的三科九旨以及礼俗关系问题展开新讨论的,儒藏讲坛系列谈及了俗字的问题以及透过《吕氏乡约》看礼俗的演变,而专人专书系列的诸篇文章提出不少有新意的学术问题并展开了翔实的论述,论据扎实,论证严谨,专业性强,如《日本关西大学藏南宋刻本<尚书注疏>考辨》,注重从关西本
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中心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辑为第11辑,分为特稿、名家专访、儒家思想、国际儒学、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家动态、书评等栏目,收录了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易学等,反映了国内外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新发展、
《儒藏论坛》是由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委员会独家主办的学术论文合集,旨在弘扬儒学文化、儒家精神与巴蜀文化,及时反映《儒藏》的编纂情况。本文集每年出版2辑。《儒藏论坛》第15辑中共收录论文21篇,分为“儒学论衡”“儒学文献”“研究综述”“书评”“儒学随笔”五个部分,对有关儒学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归类,内容涉及儒学人物、文献
本书依据史志目录等查找宋之前经图文献、杨图文献及研究资料等,制作简易数据库,对杨图之每一经图概况分别进行考说。同时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时期的主要《六经图》文献进行比勘研究。本书以杨甲《六经图》的经图内容考索和诸版本间的比勘为研究重点,分别对杨图之体例、内容、价值等进行考索;同时兼顾其他时期的重要六经图文献进行考
本书从生涯教育与《论语》相结合的五个方面:成长、修德、勤学、处事、自省展开,选取大学生生涯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观点做指导,并结合案例作讲解,让学生更好理解。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生涯发展之“道”,通过现代生涯教育的知识与方法,学习生涯发展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