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匠心:孙新民陶瓷文集》为古陶瓷方面的专著,其中涵盖了唐宋元明时期的各大窑址考察、综述等研究性文章,是1982年到2021年为止对于作者在古陶瓷考古研究方面学术成果的集大成,其中包括了三彩窑、汝窑、景德镇御窑等从唐到明清期间的各大窑口,《泥火匠心:孙新民陶瓷文集》分为器物研究和窑址研究,以及学术综述,不仅是学术方面
本书是2018年12月8日至9日在汕头大学举办的潮汕碑铭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分为潮汕碑铭与区域社会史研究潮汕碑铭与海洋史研究潮汕碑铭与史事考稽三个板块,共16篇文章。陈占山认为,有关宋元潮州的同时期文献原本就不丰富,历经战乱能传承下来的就更为有限。如此,尽可能有效开发利用一切相关资料,就成为研究工作取得进
潘湖遗址位于开封市区中心北部的龙亭公园一带,大部分被淹没于龙亭公园范围内的潘湖和杨湖底部,潘湖遗址发现于1981年春,当时,开封市的园林部门在潘湖中堆筑湖心岛的过程中,意外地触摸到了明代周王府的遗迹,由此拉开了开封城下城考古的帷幕,蒙在开封城下城之上的神秘面纱也随之被层层揭开。《开封潘湖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为潘湖遗址多年
《長安學研究文献匯刊.考古編.金石卷.第十八輯》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金石萃編》(卷一至卷四十),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发现南北成列的5个陪葬坑,其中K2~K4等3个陪葬坑发现装满食物的瓮、罐等陶容器,K1出土467件构件、工具类青铜器。青铜构件用于连接木质杆件,通过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组成一座可拆装的帷帐。出土时,帷帐的木质杆件、框架之外的有机质部分已经锈蚀,经多年努力,并结合多学科手段,本报告成功复原了
《京津冀汉墓研究》以发现、发掘的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文献等资料,对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进行了较为系统翔实的考古学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墓葬物质内容为主要参考,分析探讨了汉代京津冀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对该地区汉墓中较为特殊的墓地、丧葬内容和陪葬品等进行了
過去二三十年,大量反映中國秦漢時期社會制度、文化的珍貴簡帛文獻的出土與及時公佈,極大充實了秦漢史、文獻研究的資料庫。這些新材料在早期解讀中由於缺乏足夠的文獻、文例參考,在文字釋讀、簡冊綴合、歷史內涵發掘等方面存在頗多可改進之處,影響學界對其文本內在信息的充分利用。《新出秦漢簡帛叢考》收集了作者十多年來在秦漢簡帛文本解讀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本全国性专业刊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刊发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
热水墓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考古工作以来,经过四十年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发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论文。《热水考古四十年》从大量成果中选取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调查、发掘报告和相关研究论文,详细地展现了热水墓群考古历程和迄今为止的主要收获、学术界对热水墓群的基本观点以及热
《穹谷寥星:魏坚北方考古文选.拾零卷》是作者从事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和蒙古高原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综合性文章自选集。《穹谷寥星:魏坚北方考古文选.拾零卷》分为始末篇、拾遗篇、补阙篇、评介篇、访谈篇、追念篇和岁月篇七个篇目。分别是对多年来若干重大考古发掘项目的始末介绍,对发表的西夏长城考古成果和四十年来辽金元考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与全国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我国考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古浅滩、古河道内发现了40余处古代沉船遗存,沉船考古研究随之兴起。1987年,随着水下考古进入中国,截至目前,先后发现水下沉船遗存110余处,与沉船相关的水下文物点90余处,极大地拓展了沉船考古研究范围
在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中,存在着一条隐秘且容易被后人忽视的思想传承路线,即孔子郭店儒简荀子。本书的主要工作就是结合传统中国哲学的实践性特点,分别从天人观、心性论和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详尽阐述郭店儒简与荀子的思想关联,并由此梳理出荀子的理论出发点。这对于全面理解郭店儒简的学术价值,以及更加准确地把握荀子思想的内容、来源和特点,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工作的六十多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田野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聚落考古与文明探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便于查阅相关发现与研究成果,《石家河发现与研究》主要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调查发掘报道与20世纪80年代以
天津博物馆论丛·2020
本书是对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明南京工尚书沈应时及其家族墓地的全面报告与综合研究。全书分五章:章介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沿革等,第二章介绍墓地概况及发掘经过,第三章介绍墓葬概况、形制及出土遗物,第四章为墓志考释,第五章综述洛阳地区出土明代墓葬。沈应时家族墓地由5座墓葬组成,均为夫妇合葬墓,排列规律,年
南京市高淳区地处古丹阳大泽之滨,依茅山余脉,是长江中下游古代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青铜文明源远流长。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藏有大量商周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类别主要有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工具、铜镜等。这些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本
朝阳门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也因其曾为漕粮出入的城门,带动了朝阳门内沿线区域的整体繁荣,是北京老城中一块典型的历史地段。“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历史空间研究课题主要结合历史地图与历史文献,对从元到清(1267—1912年)将近700年来古代朝阳门内的街巷、院落及重点建筑进行空间推测复原与分析。采用历史城市地区变迁研
本书综合齐东方先生多年研究成果,以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古代外来文化或与外来文化相关的器物、图像进行综合性研究。全书共分六章,以丝绸之路为宏观背景,以零散发现的个体文物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中外贸易、文化的交流互动。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4篇,公布了重庆江津区鼎锅浩遗址、湖北荆门响岭岗墓地、湖北襄阳申家咀墓地和四川安岳佛耳岩摩崖造像的新资料;收录论文7篇,分别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周边地区对二里头遗址的影响、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的形制特征、云南和川西高原的三叉格剑、云南个旧黑蚂井墓地的族属、考古材料所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