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学术专著。作品首先系统分析了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三农”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三农”问题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其次,作品按照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在分析了我国“三农”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关于当代中国“三农”发展的指
《宁夏农垦史》着重叙述当代宁夏农垦事业的创立、改革与产业发展历程,重点研究国营农场、军垦时期的农建十三师和农五师、知青在农垦、农工商一体化、生产责任制改革、农业分区建设、场办工业、土地管理、农业产业化、历史经验等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家户主义传统的国家,一家一户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传统时期,家户的社会功能极为完备,包括生育、生产、消费、养老、教育等均主要由家户承担,对外部社会的需求和依赖有限。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家户的社会功能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对外部社会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增加,并引致国家力量日益深
本书致力于梳理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三农”领域争鸣较为热烈的十大理论问题,包括农业基础地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经济体制及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民教育、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农村文化、乡村治理、城乡关系,克服了时间跨度长、整理难度大等难题,对学术界有关“三农”问题的长期研究进行了深入考察,详细
本书审视进城创业现象,强调社会—经济的均衡作用,在实践中深入认知进城创业经济组织与家户组织的相互统一。在传统和现代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家户主义机制,进城创业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并且呈现“星星之火”“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本书深入剖析家户主义机制及其与家户制度的不同,强调形式与实质的统一、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的联合、社会文化与
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的第19卷,调查对象为长江流域的典型农村。书中收录了江西九江胡家坝村和湖北荆州赵家咀村两个典型的自然村庄,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
本书基于“研究进展—概念界定—动力机制—基本路径—制度安排”的逻辑,通过构建一个农业转型发展的一般分析框架,指出农业转型发展应包含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四位一体”的转型内容。其转型升级的目标是生产安全、高效、优质的农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农业生产转型的动力机制和相配套的制度政策,从而推动农业绿色高质
本书通过对辽宁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的总结,指出了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线服务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加快培育各类农业服务组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发展农业物流和农产品市场、培训现代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和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进
本书以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专业化农业区域的集群机制与政策研究为目标,通过专业化农区集群与全球价值链融合的视角,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系列研究假设,采用综合实证研究手段,透视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专业化农区成长的独特规律与机制,为政府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启示与对策。基本内容如下:第一,1978~2014年中国农业地区专业化时空格局演化研
本书是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和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农业经济类学术理论集刊,全面客观的展现了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和农村改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和阐释了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农田灌溉系统的有效治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本书基于社会信任和组织支持视角,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农户参与农田灌溉系统的治理绩效,以期破解农田灌溉系统的自主治理困境。
新一轮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发生的又一次重要的产权革新。本研究以上海、浙江与广东三地的调查材料为依据,分析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去解释这些差异的成因。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分析,本书认为产权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一个经济过程,而是一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实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以耕地保护的根本目标是耕地生产力的保护为基本观点,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的新思路。《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在耕地生产力评估、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及其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
《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首次系统阐述了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和推进集体林经营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对集体林所依存的农村社区、农村土地权利、集体林权内涵及其他与集体林相互作用的社会体系
《汉书•艺文志》有言:“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以许行为代表,宣扬重农思想,参与百家争鸣。后来经过稷下学派和吕氏门客两个发展阶段,农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农学和农学家中得以复活和延续。重农思想、民本主义、农业管理和生态农学是中国古代农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考察农家的流变沿革、思想内
本书以"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北恩施州"为个案,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展开对武陵山农村贫困的综合研究,其主要内容涉及到:①提出研究假设,客观描述民族山区农村贫困的基本状况,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②阐述武陵山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由此探讨其形成机理;③通过制度化的社会参与机制,提出了"贫困人口-政府-社
本书梳理了精准扶贫框架、路径,试图寻找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出促进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作者将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并在工作一线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本书的结构安排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研究、实践分析及对策建议。对策建议部分既包括理论层面需要关注的问题又包括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将这些问题按照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个层面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民群体的不断市民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等,作者将进一步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书以5套全球宏观尺度中低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集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精度进行系统性对比评价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思想的证据融合方法实现多源土地覆盖信息的综合,并对其精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本书以5套全球宏观尺度中低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集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精度进行系统性对比评价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思想的证据融
本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土地管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基本概念,回顾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历史,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走势。设计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探索了系统开发软件工程与数据库建设方法。详细阐述了土地基础类数据库、专业类数据库、管理类数据库的内容和设计方法,给出了土地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