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BR》本书为此丛书的第5辑,收录了21篇研究论文、4篇考古发掘简报及2篇回忆。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楚文化研究、古
本书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乳源莱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报告。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莱山遗址六朝至唐时期墓葬的发掘和整理情况,对墓葬进行考古分期及相关研究,并对墓地属性、墓葬的埋藏学观察、葬俗演变以及文化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该批墓葬年代关系完整,时间跨度大,墓葬保存状况好,结构特征多样,出土器物丰富,种类繁多,为研究六朝至
王道坤教授是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创立敦煌医学学派的甘肃省名中医、教学名师。本书介绍了王道坤教授的治学方法、养生要旨、学术思想及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根治溃疡病、减轻患者痛苦、延长中晚期癌症患者生命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同时又把王教授的“一站四室”立德树人举措及高徒们认真学用
本书以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汉代墓葬图像材料为基本素材,分壁画和画像石两大主体内容,以图像基本的遗存单位构成书目框架,通过对画面内容的细致解读,试图还原出图像的真实内容和画面表达。这两处图像材料是鄂尔多斯地区新近出土的考古发现,代表着**的考古材料,也是最为完整和最成系统的珍贵材料。全书两部分内容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
本书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精品展览“马背上的青铜帝国——鄂尔多斯及北方青铜文化”的图录。图录以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发现的戎狄—匈奴游牧民族的物质遗存为主要内容,以时代演进为序,分“鄂尔多斯与北方系青铜器”“北方游牧文化带与草原马背帝国”“马背帝国的青铜世界”“薪火延绵血脉传承”四大部分,浓墨展现鄂尔多斯青铜器与北方系青铜
本书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自然和考古学文化两方面特征,把燕山南北地区分为燕山以北和燕山及其以南两个地区,在对两个地区遗址详细分期的基础上,又将其划分为十八段,七期,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十四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特征、类型、分期、年代、谱系、聚落形态进行了详细讨论。
本书以现代金银细金工艺技术为基础,对国内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是将工艺与文物相结合论述的一部著作。全书在概述了中国金银器的发展史和金银开采提取的历史之后,分别论述了现代金银开采与提纯,贵金属及合金物化性能、加工方法与检测,以及花丝、实镶、錾刻、焊接、變金、烧蓝、镶嵌宝石等工艺在出土文物上所见的痕迹,最后介绍了一些国外
《重庆文物考古论集(**辑)》共包含论文36篇,以重庆地区文化遗产的综合研究为主题。在文物考古版块,既有从地域角度的综述性研究文章,也有围绕大溪文化、巴文化、汉晋墓葬、宋代城址等方面的个案研究,同时亦包含炼锌、制盐、制瓷等极具重庆本土特色的手工业考古研究探索;在科技考古与修复保护方面,主要包含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数字考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第三辑)》是重庆高校市级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辑出版的2020年学术辑刊,设有科技考古、文物保护、考古新发现、国际考古四个栏目,总计收录38篇研究论文和发掘报告(简报)。科技考古方面有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环境考古、同位素考
本论文集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早期都邑文明的发现研究与保护传承暨陶寺四十年发掘与研究国际论坛论文25篇,主要讨论陶寺文化、陶寺遗址的遗迹或遗物,涉及陶器、玉器、天文、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以及早期都邑与文明的相关认识。
鄂尔多斯文博事业从鄂尔多斯古陆地中孕育,几十年间流经了萨拉乌苏的蜿蜒曲折,倒映出了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璀璨,谱写了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赞歌。在鄂尔多斯文博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几代文博人拼搏奋斗、继往开来,用赤诚之心发掘和守护着鄂尔多斯古老文化遗产,用专精技能建立起文博事业一个又一个丰碑。《鄂尔多斯文博人——鄂尔多斯文博事业发
中国西南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并阐述20世纪以来中国西南考古的发现与研究的著作,并根据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区域,按时代先后重点介绍和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情况。
本书通过对三星堆遗址陶器序列的完善和空间结构发展的分析,推测复原了三星堆“城长”的过程。此外,还通过对三星堆城市结构的还原、成都平原遗址分布和某些独特遗迹现象的分析,推测在三星堆甚至成都平原迈入文明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本书是北京市文物局携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北海公园、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多学科、多维度对著名的渎山大玉海展开科学检测、测绘、研究的专著。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数百年来,传奇曲折,疑问重重。本次研究运用现代科技仪器无损检测鉴定与文献检索论证相结合的
本书是“吉金光华——山西青铜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珍品集萃,上起陶寺,下至秦汉,跨越整个青铜时代,分为华夏印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部分,从2200多件展品中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100多件精品文物,以历史、文化、技艺三个视角集中展示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为读者展示了三晋大地的青铜文明、演绎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乐章。
《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以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一套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本书为丛书的第15集,收录6篇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和12篇研究论文(含1篇访谈录)。报告内容涵盖千家坪遗址、鲁家山遗址、唐林遗址H42、九牯洞遗址、五里坪汉墓、五里牌东汉墓等考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出版资助项目”,是对陕西省宝鸡地区宋、元、明以来的道教碑刻进行拓片和内容的整理。其中,北宋天圣重修至德常宁观碑、元正大长春真人本行碑、元至元陇州龙门景福山玉宸宫记、明永乐寻张三丰圣旨碑、明天顺张三丰遗迹记碑,以及新出土的张三丰真人所作《无根树》词二十四首石刻等,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
2019年,中国考古学会在武汉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本文集收录论文22篇,会议报道与综述2篇,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这些论文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考古学的关系,考古发掘、地层学、类型学与考古报告编写等田野考古方法,史前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的研究重点与方法,考古学文化
《西部考古》(第20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半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0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分析报告17篇,包括盐源县皈家堡遗址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历史时期发掘材料,越西县东栅子新石器时期遗址发掘材料,成都市青羊区红碾社区7组小学项目、金沙遗址“金牛社区综合楼”地点、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堰遗址、成都市新都区南桥街遗址等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材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