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歌谣运动的研究揭示了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反封破旧”之外关注传统的一面,从而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历史真实;从歌谣运动中的音乐缺失出发,思考文化传承中的遗憾,以及弥补这种遗憾的方法和途径;关注政府权力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正负能量,并思考了如何科学运用政府权力传递正能量的问题,以期望对今天的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此为第十二辑,分为“中国古代、近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青年论坛”和“诗歌文献研究”四个栏目,所收录的文章既有对文献、版本进行爬梳、考述的,也有对义理
?本书通过材料的充分占有以及对固有学术观点的缜密分析,厘清了“通俗小说”与“消遣小说”的分际,从而确定了“中国现代消遣小说”这个更为合理的命名和界定,进而对它的产生、变迁、思想倾向、艺术特色以及价值定位进行了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书揭示了&ldq
绝情谷,断肠崖,世间生死相许,唯有情花。她凝霜含露,鲜艳旖旎,绽放在薄情寡义的深谷。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她的毒。所有中了宋词之“毒”的人,莫不掩卷深思,潸然泪下。本书就是以情为纲,以人为络,铺陈一首首精美的宋词,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带我们走进一千年前两宋王朝的奇美画廊。
柳永和周邦彦是宋词发展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词人。两人都是知音识曲的风流才子,因为其词的协律、言情,词风婉约,后人多以“柳、周”并称,视为一派词人。但是词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的体性上的雅、俗之争,又使后人把他们截然分作代表俗、雅两种对立风格的词家,两人在封建正统士人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相差悬殊。柳、周之间的这种相似与不同,值
《清末民初时调研究(套装上下册)》撷取清末民初时调作为研究对象,对清末民初流传的〔唱春调〕、〔青阳扇调〕、〔梳妆台调〕、〔无锡景调〕、〔银纽丝〕、〔小郎儿〕、〔鲜花调〕、〔叹十声〕、〔八段锦〕、〔闹五更〕、〔五更调〕、〔红绣鞋调〕、〔剪剪花〕、〔栏杆调〕、〔满江红〕等数十种时调曲调作了较全面的考述;从时事政治、社会新闻
本书从生态叙事主题与修辞策略、生态叙事价值重估、“本土化”选择及途径等方面展开交互性研究,深度揭示了中国当代生态叙事的史学价值、诗学意义以及民族国家特色,并对其未来“本土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朝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本书收录了《森槐南与他的中国戏曲研究》《试论古代剧本的校勘及其意义——以元杂剧为例》《明末清初绍兴曲家魏方炿所作杂剧考》《欧洲图书馆藏清代俗曲珍本四种辑考》等。
《如何现代怎样新诗: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研讨诗歌现代性问题的论文集,主题为“如何现代,怎样新诗”。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其现代性呈现出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的情态,追新与炫奇,否定与肯定之间的错综复杂,在这些现代性景观的层面,一方面显示了现代性具有“永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它潜在的许
从《诗经》的时代开始,中国诗歌的海洋中不断孕育出晶莹耀眼的珍珠。经典诗词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经典诗词品鉴》的编撰目的就是把这些散佚在各个时代的珍珠串在一起,成为一束文化的珠链,艺术的珠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中国经典诗词品鉴》精选100首中国经典诗词,分成“中国古代诗词”和“中国现当代诗歌”两
《文化自觉观照下的典籍翻译:以<诗经>为例》从《诗经》中抽出66篇原文,翻译成整齐的白话韵文,然后译成英文诗,一行英文对译一行原文。这66篇依然按照“风”、“雅”、“颂”的先后顺序编排,同时在每一篇末尾,提供简明扼要的“注”和“解”。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更是不同时代的传承创新。本书用创新思维解读唐诗的文学写作外功能:唐诗的应用写作功能、唐诗的认知功能、唐诗的经济功能、唐诗的思想教育功能;古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古诗中品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古诗中品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古诗中品读爱国、敬业、诚
《太平广记》与《夷坚志》是宋代先后出现的两部大书。秦川和王子成编*的《太平广记与夷坚志比较研究》对《太平广记》和《夷坚志》二书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太平广记》与《夷坚志》的编纂动因、各类信仰、小说观念、文化应用价值、文学影响等方面比较研究,发现诸多前人以及当代学者疏忽的问题。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研究《
清末女学堂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女性的生活方式,也参与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话语的建构。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图景,亦受到报章和小说家的关注。小说作品中众多的女学生,不仅见证了女性生活的新变,改写了文学的版图,也保存了一代作者、读者的趣味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因此将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历史与“女学小说”勾连进行研究,在史料中建构女子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
巴金《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把心交给读者”是巴金“抒真情”方式*显著的体现。《随想录》对内传播影响力在于批判“极左”思潮,启蒙国人灵魂;真诚忏悔救人心,文学救世救社会。巴金《随想录》对外传播影响力在于,巴金作品研究成为中外文化互为流播的
《新中国新闻报道史暨代表作研究》致力于分析1949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为重大的新闻报道代表作,在对新闻作品本身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的同时,在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背景下,分析重大新闻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把握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场域中新闻生产的规律。本书按历史逻辑分为四编,分别是:**编:理想照射下的新闻;第二编:"启蒙"话语中
本书以文化比较的眼光,运用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分析解读了作家张爱玲富有哥特特色的小说文本。张爱玲小说的哥特元素与其说是受西方影响,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的志怪、传奇文类的重塑和再造。书中在阐述西方哥特理论,梳理中国传统志怪、传奇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张爱玲与同时期的美国哥特作家在小说的情节设计和对恐惧、丑
宋词中婉约曲折的心灵表现、缠绵悱恻的爱情宣言、豪放旷逸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宋词史话》以关键词人为主,分析各派词人的风格特点,重点介绍了宋词之前词体风格之定型及宋初至宋末词坛的发展历程,既注意以时间顺序发展的纵向词史,也注意以关键词人为经纬,讨论关键词人的词风与词史地位及在其影响下的词人、词史的起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