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部条件出发,揭示企业的环境战略与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进而将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环境管制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演化规律,并通过中国环境管制政策CGE模型的构建,对不同环境政策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模拟,进而提出更加富有针对性的环境
本书一方面尝试探究城镇化对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城镇化环境效应的机理模型,提出了城镇化环境驼峰效应的假说,为绿色城镇化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就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包括绿色城镇化和绿色城市的基本内涵、绿色城市建设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城镇化绿色治理体系的建议等,对当前中国推进生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已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危害、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大力推进首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系统梳理资源环境与生态可持续理论体系基础上,分析评价了首都土地资源承载力,考察了水资源现状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
本书从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工业化和物质变换等理论,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环境双赢等理论,通过对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反思,立足于中国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专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我国新型工业化与生态
董战峰、吴琼、葛察忠、陈晓飞、李宝娟等编*的《测量环保产业:EGSS在中国的可行性》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联合开展的“基于EGSS统计框架的中国环保产业统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的成果。旨在分析EGSS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差距等。本书共八章。**章介绍中国环境货物和服务发展及统计现状;
钱易、何建坤、卢风主编的《生态文明十五讲(精)》通过对能源革命、建筑节能、环境材料、绿色制造和工业园区生态化的研究,探讨了建设生态文明所必需的技术;通过对生态经济和环境法学的研究,探讨了建设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制度变革;通过对生态学、生态艺术设计、环境史和生态哲学的研究,探讨了建设生态文明所必需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
王耀斌、冯起、司建华编著的《*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稳定性综合评价研究》以*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绿洲稳定性研究中表征要素(植被)、驱动机制、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额济纳绿洲的稳定性问题。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和第2章主要阐述本书研究所需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第3章为研究区*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简
全书共分14章,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一阶电路的暂态过程,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变压器与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低压控制电路,可编程控制器,企业用电及安全用电,电工测量以及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本书采用授课式语言叙述,内容详略得当,基本概念讲述清楚,分析方法讲解透彻,难易程度适中,
本书全面展示了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以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办的生态保护建设主题系列论坛的主要成果。全书分为高端视点、热点对话、权威发布、志愿服务和媒体关注五个部分。
本书首先在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把握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并给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启示。建立SWOT-NPEST分析框架,分析江西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先的宏观条件,并建立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江西省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人居环境、生态制度等方面具备的领先优势。同时,对未来江西省生态发展
本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变化科学进展、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背景;贵州省域土地变化与大气土壤植审美观点系统;乌江流域土地变化及其变化过程、格局、驱动力、效应与情景模拟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典型县域土地变化及其效应等。
本书以长三角洲城市群中九个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嘉兴与绍兴)为研究个案,深入探索和研究地方政府生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与演化机制,尝试建立地方政府生态管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以及开发评估软件;并运用公共管理、生态学、环境学、系统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以地方政府生态管理与
本书以为期5年科学考察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为基础,系统描述和刻画澜沧江流域生态系统分布格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灌丛与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工植被结构与功能,重要生态参数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过程,澜沧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对澜沧江流域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区划,系统总结了该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光荣使命。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面向决策组织开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的咨询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全新改版形成的“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创新发展
主要涉及了我国西北地区在中国历代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全书共十章,第一章概论,主要对本课题的学术史进行了回顾,还论述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等;第十章论述了地缘政治视野下的西北经济与文化特点。除了这两章外,其余八章主要研究了从先秦时期开始至近代的西北地区在历代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涉及了中
《矿山废弃地近自然地形恢复设计原理与方法》针对矿山废弃地的地形恢复问题,研究了近自然地形恢复设计的相关基础理论,在运用流域地貌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和“3S”技术对矿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调查基础上,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邻近未扰动的地形水文形态特征作为设计目标,构建了矿山废弃地近自然地形恢复设计方法。这在土地
《生态经济、金融生态与生态资本耦合发展研究:以鄱阳湖地区为例》对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金融要素,对生态经济金融空间耦合发展状况、生态与经济耦合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及金融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生态经济、金融生态与生态资本耦合发展
《清洁生产理论与实践/面向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共分三篇,每篇四章,共计十二章。第一篇清洁生产理论,介绍了清洁生产的发展历程、概念、意义等,阐述了清洁生产涉及的理论基础,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的关系;第二篇为清洁生产审核与实践,介绍了清洁生产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14》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年度报告的第一部,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学术研究新领域。 作者首创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PI)、中国绿色生产水平指数(GPI)和中国绿色生产发展指数(GPPI),首创中国绿色生活水平指数(GLI)和中国绿色生活发展指数(GLPI),并且都首次真正实现了
本书是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是“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丛书”的首部研究报告。本书深入论述粵港区域合作和低碳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和分析了粵港区域环境合作的历程和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在新形势下粵港区域合作和低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全面加快粵港区域环境合作与低碳发展的思路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