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以及行为者的日常生活实践,采用1998年全面环境意识调查、2003年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城市样本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着重探讨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基本状况、内在心理约束机制与外在结构制约机制,并与国内外的已有研究开展了对话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全面地论述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系统地概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及其技术的进展,并将每个层次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反映了该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主要内容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义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资源循环科学基本原理与工程技术基础;工业原材料与废旧
本书借鉴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产业相关理论,对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自然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准确把握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背景,独特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阐释了西部民族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
《流域生态产业初探:以乌江为例》以生态学、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基础,系统运用生态产业相关理论和方法,利用流域经济学和流域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交叉优势,以乌江流域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首先对乌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发展历程、产业体系构建,以及发展模式选择进行了深入分析,而后在对比乌江流域三个典
长江上游地区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核心,更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认识该区域资源环境的基础性著作,《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对长江上游流域的范围作了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的界定,明确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层次范围的边界;系统描述了长江上游主要省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回顾了
本教材以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根据环境规划自身理论框架结构和发展特点来编写的,其构成教材的四大篇:技术学、理论基础、环境要素规划以及环境规划案例,涵盖环境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次,教材内容环环相扣,逐步升华。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包含环境规划基本概念、环境规划依据的标准与法规、环境规划的管理、环境规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以大量的工程实践为基础,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湖泊河流环保疏浚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以促进我国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作的有序发展,确保环保疏浚工程在湖泊河流治理中的效果。全书共16章,对环保疏浚的理念与工程效益、污染底泥的分类及疏浚要求、环保疏浚工程的总体设计、技术特点、工程勘测、疏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进而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
《现代健康城市发展研究:苏州健康城市建设范例》从健康城市理论、健康城市诊断、健康城市规划和健康城市建设成就等方面,对1多年来苏州市健康城市建设的实践进行系统总结。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区际生态补偿论》基于区域来研究生态补偿政策与管理的实现机制,其立足点是功能各异的区域,而实现生态补偿的途径又是区际的。即创新地以林区、牧区、流域、湿地、近岸海域、矿区、灾区、自然保护区等具体区域为整体研究对象,研究其生态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内部化,提出进行或纵向或横向区际生态补偿的形式,寻求环境
《国家统一推行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认证实施指南》对国推污染控制认证的制度、目录、例外要求、实施规则等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从认证申请人及认证实施机构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对国推污染控制认证的实施步骤进行了细致阐述,并针对制度、文件执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解答,是国推污染控制认证的必备工具书。《国家统一推行的电子
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框架基本保持了原书的结构,但根据近年环境规划与管理在理论、技术、方法等领域的进展,对原书相关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涵、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土地资源与生态保护、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根据新形势增
本书围绕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基本原理。绪论论述了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第一篇论述了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的国际国内态势、关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学术争论、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第二篇论述了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方法。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