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汉语空间极性词与其他词语的组配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配中出现的空位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了空位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释,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空间极性词能否和其他词语组配,受到极性词自身的语义、组配词语的语义和整个结构的结构义的共同制约,部分空间极性词组配前的语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其特色之一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互为切入点,各有侧重,既有不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也有实证调查分析,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基于网络媒体监测语料库的性别语言差异研究》的研究依托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所建的网络媒体监测语料库,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字、词、句式、话题优先序列、话语量大小等方面的性别语言差异。作为首次基于目前规模**的汉语网络媒体监测语料库的汉语本体研究,主要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手段,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
《农村应用文写作实务(下礼仪、生活、经济及法律文书)/农村干部教育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系列图书》是编者针对新时期农村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多年从事农村干部继续教育应用写作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农村应用文写作实务》分上、下两册,《农村应用文写作实务(下礼仪、生活、经济及法律文书)/农村干部教育农村
《大学创意写作》是在我国高校写作教育亟待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以创意写作的学科视野编撰,旨在打通“文学写作”与“应用写作”、整合教育理念与写作训练、真正实现“可教”“可学”的写作教材。教材分为“文学写作篇”与“应用写作篇”两册。 本册共分五章,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使用*为广泛的几种应用文体,包括“公务文书”“
“宁可”类复句是何种关系的复句,不仅关涉前后小句的语法语义关系,更涉及对“宁可”词性的认定及词汇化等诸多问题。本书在句管控理论的指导下,深入探讨现代汉语层面的“宁可”类复句在句群中的地位,进而蠡测其在篇章衔接中所起的作用。除此之外,本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与“宁可”类复句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宁”标语言单位的问题、“与其……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书中设有语言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献学、学术名家等栏目,发表汉语言文学各专业的相关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从汉语词类、虚词和基本句式三个方面出发,试图遵循语言能力反映人类普遍认知能力的基本理念,对汉语语法系统做出符合语言事实的认知结构假设,并揭示其与具身体验的关联性。汉语的基本词类可描写为不同的显影方式,受制于语法构式,因而不是语法系统的基础成分;跨域投射和主体化是实词虚化的两个途径,虚词和实词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范畴;汉
本书包括北京方言及其特点,北京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方言的特点(语音、词汇、语法)。北京方言词汇与北京文化,从北京方言词语的造词理据与京味儿文化,从北京方言的借词看北京文化同外地文化的接触,北京方言里的称谓语、委婉语、敬语和谦语的产生、使用及其文化內涵。北京胡同得名的文化因素,北京胡同简史、胡同得名与人名、胡同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系统性与有效性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苏州重点项目(中国语言学)建设资助出版,作者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偏误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中介语偏误的成因、特点与规律,并进一步发掘与汉语词汇系统性有关的现象,进而从系统性的角度,对汉语词汇教学进行全面研究,提出一系列汉语词汇教学策略,比如:语块教学。本书
《古文观止全鉴(珍藏版)》以时代为经,以历代作家作品为纬编排,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是品味优美散文的范本。《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水平。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所著《笠翁对韵》,声调平仄交替,联联对仗对偶,音韵和谐优美,节奏明快上口,不但受到儿童喜爱,也深受诗词爱好者和戏曲编唱人士的青睐。《笠翁对韵》的语言多源于古代的诗、词、文、赋,有的是引用原话,有的是化用句意,涉及天文地理、山川景物、历史经典、神话故事、农耕稼穑、花木珠宝等诸多方面。《笠翁对
本书是以中国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文化读本,书中通过对汉字来源、字形演变、字意引申的解读,让读者对汉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每个汉字均匹配作者亲自手书的书画作品或珍贵图片,生动有趣,充满中国味道。全部内容分为象形字、会意字、主题字组、叠加字、十二生肖、吉祥字、诗歌共7部分,全彩印制。
本书收录了作者10余年来关于汉语词汇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共32篇。根据内容,所收文章大致被分为四组:第一组7篇,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词汇、词义问题;第二组10篇,主要讨论虚词问题;第三组9篇,包括训诂、文字、标点、引语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组6篇,是书评。本书不拘泥于传统的汉语词汇研究思路,而提倡汉语词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宏观
外国人编写的汉语教材课文,都是当时活生生的汉语口语,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这批教材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出版物,保存完好,印刷精美清晰,即使现在读者阅读起来并无障碍。这些西方作者们多受过语言学训练,他们用印欧语的眼光考量汉语,创建汉语的语法体系,设计记音符号系统,对早期北京话语音、词汇、语法面貌的描写要比本土文献更为精
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购得一大批戏曲剧本,原为戏曲名家程砚秋的世代家藏,每部剧本均有"玉霜簃藏曲"的印章为证("玉霜"为程砚秋的字)。这些剧本跨越的年代甚久,从清顺治年间到民国初年,均为当时的实际演出剧本,不仅包括唱词及口白,有的剧本还有工尺谱。《十全福》即此系列剧本中的一部。《十全福》与沿袭传统的其他戏曲剧
本书是《常用汉字图解》的第二版。本书对651个常用汉字的源流演变进行了详细描述,特别讲解了汉字的字源本义及其发展,并给出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每个汉字根据字义来源配有图解,便于读者对汉字形体演变及本义的理解。每个汉字的讲解均附有英文译文,便于外国读者学习和理解。英文译文由北京大学姜望琪教授翻译。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一项标准化考试。考试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通过对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个标准能力的考查,评价考生是否具备国际汉语教师能力。 本书是为考试编写的应试冲刺辅导用书,全书包括三套高仿
《全球视野下的商务汉语教学与研究》主要关注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商务汉语这一话题,从四个方面对商务汉语教学和教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包括:商务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商务汉语教材研究、商务汉语教学理念与实践、商务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本书作者作为商务汉语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其意见和经验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均
《趋向补语的认知和习得研究》选取一个新的角度,尝试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意象图式理论,运用到趋向补语研究之中,把研究重点放在趋向补语的意义何以产生,以及句法分布的所具有的理据上。进而对动趋式结构的认知特点和习得规律等做进一步剖析,所得结论使人耳目一新,让我们对趋向补语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本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