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8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马蹄寺石窟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七个部分组成。现存总计70余窟,塑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包括北魏、西魏、唐、西夏、元、明、清等朝代的洞窟及塑像与壁画。有中心塔柱窟9个,其中金塔寺东窟与西窟,千佛洞第1、2、4、8窟等洞窟中有北魏、西魏时期的塑
金属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本套丛书是研究黄河文明历史变迁的学术性著作,所以黄河流域青铜文化的研究是本套丛书的一个重要成果。本书主要写黄河流域青铜的产生,以及青铜文化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地区青铜文化的区别。
本书内容涉及不同类别陶器和瓷器的基本概念、制备工艺技术与方法、特征与区别,以及鉴定测试与分析研究方法等,并对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著名窑口和典型制品作了概要性的介绍,试图以100个问答的形式,重点从科学技术的角度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中国古陶瓷,以适用广大古陶瓷爱好者、收藏者和本专业的学生与青少年,对中国古陶瓷
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关于良渚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和重要讲话13篇,内容涉及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意义、大遗址保护等重要课题,并附有严文明先生的题词及学术活动照片,是严先生关于良渚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集成之作。
《1996年西沙文物普查》是1996年4~5月,由海南省文化广电体育厅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牵头组成的以海南省文管办、海南省博物馆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业人员参加的文物普查队对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成果的集中展示。文物普查期间,对西沙群岛大部分岛屿、沙洲开展了调查,在17座岛屿及沙洲上采集
本书首次系统展示了广东地区历年开展考古发掘所获的先秦青铜器180余件,时代从商代至秦,器类包括鼎簋等礼器,盉等水器,斧凿等工具,皆具有重要断代价值。本书按照器类进行分类,以时代为序,系首次系统公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所的配合下,于平山县访驾庄、北七汲、中七汲三个地点发掘古中山国墓葬近八十座,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本书全面、系统、详细的报告了相关发掘情况。此次发掘的三个地点位于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址北城墙、西城墙的外侧。大量的战国中山国中、小型墓葬的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5篇,公布了湖南安乡县庹家岗遗址、湖北随州市张家寨遗址、湖北老河口市上寨遗址、贵州纳雍县大坟山石板墓群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云南西南路段的田野考古调查新资料;收录论文8篇,分别对滇西地区新石器文化、成都宝墩遗址刘林盘地点的古河道沉积物及环境、云贵地区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犍陀罗锡克里塔及其浮雕板的原
新乡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南邻黄河,与郑州、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安阳、鹤壁、濮阳相邻;东连菏泽接鲁西;西靠焦作连晋东。为豫北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史书称之“东接齐鲁,西控三晋,南襟汴洛,北拱神京,众水江流,环带城隅。群山列屏,两河之要地,中土之明区也”,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险要。本书系统梳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早期铜器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中国铜器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本书在综合考察中国早期铜器区域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中国铜器的起源、发展、交流传播、生产体系及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本书力求全面搜集中国目前发表的早期铜器资料和科技分析结果,书末附有各地区早期铜器的统计
本书是首部全面介绍河津窑瓷枕的书籍,以图录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研究性文章,系统地展示河津窑陶瓷枕艺术。图录部分选取了固镇瓷窑址出土瓷枕,以及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河津市博物馆、运城市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道莅艺术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等博物馆的馆藏瓷枕文物,共计86件,形象生动地展示河津窑陶瓷枕艺术。研究部分选取了4篇有关古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刊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每年发行一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刊发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为己任,为全国石窟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内外专家
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张光直和俞伟超先生关于良渚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和重要讲话13篇。三位考古学家分别从区域考古、玉琮与宗教祭祀方面,以及文化衰变原因探讨的角度,对良渚文化及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书中还附有先生们珍贵的学术活动照片,是关于良渚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大家之作。
本书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00—2010年在西安市区域内所做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分为概况、各区县文物勘探与考古发掘、初步分析及附录四个部分。本书以工作时间为经,以项目空间为纬,系统地梳理了历年的考古工作资料和成果,使考古材料尤其是勘探材料“走出故纸堆”,并转化为学术成果。一方面,为专业人员提供
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
2015~2017年,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内三号建筑基址开展发掘工作,共发掘2500平方米,发现了东周、两汉、魏晋十六国、北朝、唐及五代遗迹多处,出土了从东周至五代各类材质的遗物1300余件,揭示了晋阳城历代文化遗存的不同特征,为进一步认识晋阳城提供了重要的资
水利碑刻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宝贵的文物资料。《海河流域历代水利碑文选》主要以历代编写的各种地方志和相关书籍中刊印的水利方面的相关碑文为依据,对照原文逐字进行校勘,并加上标点符号,配以适量注释,按照行政区划和时间先后顺序,对海河流域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重要水利碑文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对整个流域水利事业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研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馆藏文物研究
南粤古驿道作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是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本书从遗产廊道的角度对南粤古驿道及其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价值重构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南粤古驿道遗产廊道的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各项文化生态资源,统筹古驿道遗产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问题。探讨南粤古驿道在新时代背景下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的融合共生方式和路径,从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