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壁画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形象资料最能够全面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因其脆弱性和珍贵性,古代壁画保护研究是当前文物保护中最为困难的课题之一。本书针对三处干旱环境下的文化遗址,依据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步骤,按照现状调查、环境监测、病害研究、壁画修复材料和工艺筛选研究、壁画修复试验、修
早商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对外曾形成了大范围的影响;不过到晚商殷墟时期中原文化势力则从周边地区退出,呈现出收缩的局面。本书以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南方为考察区域,系统梳理长江、淮河流域商时期的考古材料,揭示二里冈下层第二期至殷墟一期前后(约公元前1500~1300年)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区的影响格局及其从这一区域阶段性的消退过程,并
2019年9月-11月,由21家文博机构协办的“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共展出反映中国织绣历史概貌的文物170余件(套),不乏常见于历史和工艺美术史教材中的“教科书级”文物。
嵩山古为“天下之中”,嵩山地区号称“华”“华夏”“中国”,充分展现了华文化、夏文化、商文化赓续不断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形成的摇篮。 《华夏文明起源的考古学观察》以历史学为脉络,考古学研究为架构,依据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实物遗存探索中华起源、华夏发展模式,充分展示了早期中国演变发展的历史文化轨迹,适合历
商周时期是中国建筑的奠基时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建筑个体差异较大,与黄河流域比较而言,长江流域建筑形制较少,结构简单,制作粗陋;在建筑结构技法、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色,更适应长江流域湿润多雨、树木繁茂等自然地理条件。《居于南土——长江流域商周时期建筑的考古学观察》
本书集收藏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紫砂和常滑烧艺术经典。书中集中展示了作者近20年来收藏的紫砂和常滑烧壶器五百余件,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现代紫砂艺术艺人和常滑烧制壶技师的精湛技艺,不乏壶器中的精品。书中特别对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常滑烧的介绍,更加彰显中国紫砂文化源远流长和影响广泛。
本书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的学术论文集,收录了近年该所员工撰写的考古发现、考古研究、历史与文物研究、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方面的23篇文章,内容以北京考古、文物、史地研究为主,展示了该所近年的科业务工作和科学研究成果。
《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以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一套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本书为丛书的第14集,收录9篇考古发掘简报和5篇研究论文。简报内容涵盖杉龙岗遗址,羊舞岭遗址,汤家大屋遗址,商顶坡、赵家庄楚汉墓,易俗河镇西汉墓,南坪东汉高戎墓,大岭上东晋、隋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是山西省境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收藏的珍贵文物档案。内容包括收藏文物目录、文物基础信息及文物图片。《山西珍贵文物档案》中的文物原则上是以历次经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认定的珍贵文物,包含已在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上备案的珍贵文物或在普查后新定级的珍贵文物。信息表中的“级
《贞石可凭:新见隋代墓志铭疏证》蒐集了2008年以後新見隋代墓誌163種,依時間排序而對每種墓誌從基本信息、誌蓋誌文、疏證三方面進行個案整理與研究。疏證側重釐清誌主的出身、家族、世系、任職、婚姻、子女、宅第、葬地等史料實况,並分析與誌主生平事功相關聯的史事,以爲史籍之補正;且欲通過梳理隋代與前朝後世相關墓誌文獻之間的聯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献
周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西周文化遗存的重地,该地区发现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级之高、集中程度之密,皆为西周之最。《周原青铜礼容器研究》从遗址范围的确立,至青铜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过对类型、断代、分期、纹饰、组合等方面的研究讨论,对周原出土青铜器礼容器做综合研究,建立起周原青铜礼容器的发展演变谱系,提出商人铜器、殷
本书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收录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东洲草堂金石题跋》和沈树镛的《郑斋金石题跋记》两种作品。(清)何绍基,沈树镛撰,汪政点校。
本书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简帛学是20世纪创见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学科,百年来,大量简帛学文献的出土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与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谬误,为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贡献。《中国简帛学刊》为山东省社科研究基地聊城大学简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从第三辑开始转入本社出版。集刊以刊发简帛文献文学研究、简帛文献文本整理及相关
兴乐坊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桃下镇兴乐坊村南部,渭河的二级阶地上,东距华阴市约10千米,西距罗敷河约1.3千米,南距华山北麓约2千米,北距渭河约8千米。该遗址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遗址,经过考古调查与测绘,遗址范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达28.5万平方米。2009年3~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兴乐坊遗
楚系青铜器是两周时期长江流域青铜器的代表,发现数量多、年代序列完整。对楚系青铜器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两周时期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发展、演变、列国交流的具体方式与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楚系青铜礼器的生产与流通》通过典型铜器群的分析,进一步完善了楚系青铜礼器的年代序列。在此基础上,从青铜礼器的组合、形制、纹饰、铭文、铸
《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着眼于四川盆地汉魏晋南北朝崖墓的建筑特征,选择相关命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崖墓空间的三维特征,探讨了四川盆地崖墓的演变模式及地域差异,分析了崖墓与其他墓葬形态的关系。通过将崖墓与汉代民居遗迹和建筑画像进行比较,探讨了四川盆地汉代崖墓与民居建筑的关系。通过总结汉代崖墓中所反映的木构建筑做法,探讨了
《考古洛阳》是对洛阳地区数十年考古材料的全面梳理与综合研究。《考古洛阳》以时代先后为序,分为旧石器时代的洛阳、新石器时代的洛阳、夏商时期的洛阳、西周时期的洛阳、东周时期的洛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洛阳、隋唐时期的洛阳、五代宋金时期的洛阳、金元明清的洛阳等十章,结合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侧重分述各时期考古发现、历史背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