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集中体现,指出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和根本价值都在于人民,要求改革发展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民生为关键落脚点。本书分六个章节探讨了如何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切实解决好教育公平、质量和服务民生等问题,使人民有幸福感。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本书分五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必须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本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本书是通过探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论述的思想源泉与基本逻辑,系统总结其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具体落实和集中体现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四为服务上,从而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我国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动力,也是新时代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全书分五个章节论述了教育改革需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内容。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依托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从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学习者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了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既对前期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总体性的回顾与分析,又对研究进展、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论述,并且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大
本书通过考察中央及地方教育经费来源、教育经费编制等问题,梳理了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制度化过程。全书分为7章,章讲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第二章分析科举废除后相关经费体系的转型,第三、四章讲清末教育财政的层级和财政预算体系中的教育经费编制,第五章讲公款共产与清末兴学,第六章讲京师大学堂与清末中央教育
本书通过对边境9省(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以及对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吉林省等4省(区)共23个边境县的实地调研,剖析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及教育政策规划的做法与经验,并以教育政策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从生态环境生态链生态机制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研究的理论分析工具,
建设中国国家资历框架制度是在优选学习和教育的新格局和人类发展的新图景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关于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和治理的一项顶层制度设计,对于推动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建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的话语体系、推动我国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及参与优选教育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书阐述了社会组织作为教育共治的参与主体,应该在共治结构、资源供给、协作方式和成果产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经历了四个阶段:没有社会组织参与的二元子集模式、社会组织隐约可见的三元单交集模式、社会组织作为粘合剂的四元三交集模式和社会组织发挥独立作用的四元多交集模式。四元多交集模式是教育共治的理想模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和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其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和优质发展有赖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对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BR》本书运用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从
本书立足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经过对史实材料、相关专著、国家文献、政策文件等历史材料进行细致汇总、科学整合、精准提炼并做以必要的补充加工整理,力求准确、朴实、精炼地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大事、要事系统翔实记述在案。更好地为读者提供科学可靠的资
本书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对成都市各区(市)县教育普及水平、教育公平程度、教育质量水平、教育投人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师队伍水平、教育国际化水平、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和教育治理水平9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报告了成都市各(市)县教育现代化年度发展水平以及对应2020年目标的实现程度。
在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下,数据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发现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教育大数据算法模型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等技术,继而研究了区域网络教学资源联盟、网络教学资源调查、教育信息化行业热点话题分析及趋势预测、基础教育概念图自动构建研究等教育大数据实例,展现了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魅力和风采。
产学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就业难与人才短缺结构难题的有效方略。但是,如何让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BR》本书基于制度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中、美、德等国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进行了历史与比较研究;对中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
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方法和理论,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研究了云南省县域义务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及均衡调控、协调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协调配置的区域导向、基本思路和推进举措。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梦”乃至“中国梦”的科学路径,是一个系统、长期、动态的过程。如何确保教育政策能有效落实,教育效果能真正走向公平,需要科学的问责制度加以保障。本书以我国义务教育问责制实施体系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政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政策价值梳理、实地调研分析、实施体系建构研究三个方面对我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国教育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最近一次全球化钟摆进程中自由化运动的产物。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一个有着自己轮廓和鲜明特点的组织场域。该场域如何被国家形塑、有着怎样的结构性特征、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场域中的办学组织又遵循着什么样的行动逻辑,以及该场域在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大量的人口内部迁移。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同样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内部迁移。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一部分流动人口选择将子女带入迁入地接受教育,而另一部分则选择让子女留守在家,由此形成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融入受到家庭,班级和学校的多重
2019年我国进入后人均1万美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人们对美好教育的需要日益迫切。民办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学校内部治理改革,持续推进治理现代化;逐渐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更具特色、更公平的优质教育。师生发展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内涵要求,是民办学校发展的本质。《中国民办
本书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策略、路径进行研究,重新诠释新时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提炼总结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探讨教育信息化更好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