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运行和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中的工具效用,货币政策调整与资产价格波动关联机制与模式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书系统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整的股票市场反应。为全面、准确描述市场的反应程度和模式,本书综合运用多种前沿金融计量学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度剖析货币政策操作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联互动。本书旨在为货币
《货币金融学考点归纳、习题详解、考研真题》的对应教材为[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著的《货币金融学》第十一版。本书遵循教材的章目编排,包括6篇共25章,每章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知识结构导图,完整清晰地呈现本章知识体系;第二部分为考点难点归纳,梳理总结本章的重要考点和难点;第三部分为课后习题详解,详细分析和解答教材的
明代中叶前后,源于基层且为民间势力所主导的称量银自下而上,逐步取代政府发行的规范货币纸钞、制钱成为核心货币,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货币形态、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转型,堪称晚近以来中国货币*为重要的货币变局。此次转型结果,不仅撼动并终结了长期居主导作用的国家发行货币的地位,奠定了中国此后近五个世纪的货币流通格局,事实上也改变了国
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在市场有效且投资者理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能够借助利率、信用及资产价格等手段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稳定物价和维持经济发展的目的。然而大量理论实践证明,投资者行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投资者的心理会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所以,本
《外汇储备优化管理》以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为视角,研究外汇储备的多目标优化管理问题。首先,分析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可持续性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探寻决定外汇储备变化的短期和长期因素。其次,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对外汇储备进行多层次划分和测度,测算出外汇储备的交易性规模和投资性规模。再次,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多目标结构优化及动态投资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存在的一些缺陷,促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了对2000MFSM与2008MFSCG的全面修订。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了2008MFSCG与2000MFSM修改合并版的草稿2016MFSMCG,国内关于2016MFSMCG的研究比较薄弱。本书基
本书在提出“积极金融安全”和“消极金融安全”两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从政治与宏观经济、市场与机构两个视角,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深入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安全可能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保障中国金融安全的能力建设措施和风险防范手段。本书的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中国的货币环境面临固定汇率制度难以为继、资本项目管制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过渡,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工具选择、操作原则以及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面临调整。《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立足中国实际,引入DSGE模型模拟了当前货币制度选择对经济的影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发布,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深度研究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热点。本报告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对结构变迁中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研究。本书是年度报告《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2018年度报告,其主题是结构变迁
“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使我国与周边国家实现“五通”,其中包括“加强货币流通”。人民币区域化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施手段,后者是*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实施载体与途径。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安全法律问题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从贸易、投资、资本市场以及区域货币合
本书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欧元的产生、发展、地位、作用和未来前景。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标志性成果,而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各国追求自身利益,协调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必由之路。要消除战争祸端,化仇恨为合作;要克服国内市场狭小和资源短缺,扩大发展空间;要摆脱美国控制,实现欧洲自主独立;要防范苏联(俄罗斯
加强外汇市场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必备环节。《基于多国CGE模型的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外汇市场福利效应研究》以非储备货币本外币外汇交易机理分析为基础,从外汇市场福利效应分析入手,结合中国-东盟经济金融合作的趋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要求,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外汇市场建设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主题为“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报告在国际经验借鉴、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必要性、主要实现路径及其所需要的制度基础。报告认为: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具有现实紧迫性;要抓住国际金融市场调整的机遇期,充分利用人民币加入SDR的制度红利,深化国内金融改
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这一背景下,本书使用GlobalVAR计量模型、多国DSGE模型以及其他一些定量及定性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短期非中性和长期非中性问题,即美元和美国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短期及长期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问题。包括: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全球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美元本位下的
本书从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物价指数构成、技术进步、大宗商品价格、债务周期、资本市场发展和资产价格、全球经济外部环境等角度全面评价了通货紧缩和通缩预期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通货紧缩及通缩预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经济新常态探讨未来三年影响中国通货紧缩预期的主要因素,研究防范通货紧缩预期的政策建议。
本书在借鉴马克思、凯恩斯、弗里德曼等学者对供需关系与经济危机成因影响的理论基础上,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作分析工具,分析得出新常态下投资、消费与出口三大需求共同下滑导致总需求曲线左移,结合货币供应与价格传导机制对我国近一轮通货膨胀的影响,探讨了可能存在的不利的总供给冲击导致的潜在滞胀风险,由此得出新常态下总供给、总需求
本书分省介绍了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票据的发展演变史,包括金属货币、纸质货币、军票、股票、红褐色票据、公债、钱票等,以及人民币占领市场的发生发展过程。
随着系统科学金融理论、方法的逐渐成熟,系统科学金融理论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显露出解决经济问题的优越性。本书以系统科学金融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包括非线性科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系统动力学(复杂网络理论、综合集成理论等),并结合系统建模、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方法
欧元和欧洲经货联盟是欧洲一体化迄今取得的重要的成果之一。本书站在历史的角度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沿革,系统分析了欧洲经货联盟的非对称制度设计--“货币统一与经济分散”这一制度性缺陷以及在欧债危机过程中所进行的经济治理改革,有助于读者以更全面的视角来认识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及未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