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一级陶器、玉器、金银器等文物卷,本卷清晰展示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除青铜器外的珍品共计194件。系国内第一次高清展示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珍品文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
秦汉时代有着长时间的繁荣和统一,日常家庭生活生活的到了极大地丰富,各种习惯和风俗也不断发展。秦汉时期丰富的考古发掘材料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家庭生活、日常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书通过整理相关的考古发现,尝试揭露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为研究社会史、风俗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的研究范围涵盖广东、广西东部和福建南部,年代是商代早期至战国晚期。分期和编年工作是研究的基础,本文在层位学的基础上将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墓地及含有墓葬的遗址大致分为八期,即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春秋时期,战国早期、战国晚期,确立了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遗存编年序列,竖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
本书共收录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田野考古发掘报告135篇。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山水雄奇,而且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宝库。考古发掘表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长江文明的重要舞台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保存着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代文物古迹。本书作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第七部科学发掘成果的正式报告集,相信对于三峡地区古代
本书首次对河南省境内散存散见及近年新获的汉唐碑志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查、收集和整理,从碑碣墓志释录、相关研究及碑志拓片等三个方面着手系统研究,旨在对河南碑志文献集中著录加以补充。本书对于推动汉唐史和河南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确凿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潼南的佛教造像过去研究甚少,这与其在造像史的地位是不相吻合的,潼南崇龛千佛寺摩崖造像的发现提供了良好契机。本书对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工作思路的框架下,从发掘、记录、保护、规划等多领域全面保护千佛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为后面的石窟及石刻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郑州考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河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城市,本书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实地考古发掘成果,条理清晰,论证透彻,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反映了古代郑州综合研究领域的最新而全面的成果。
本书收录石家河遗址近年来发掘新出土的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包括玉佩、玉铖、玉如意、玉管、大耳环玉人、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近二十年来,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本书既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全面梳理与总结,也是同行和社会了解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乃至重庆市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途径与窗口。根据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同阶段的重点与特点,全书将分三个篇章,即发展起步期(
"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公元前3500-1500年间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的区域聚落考察,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考察此间人类生存状况及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组织情况,并为项目其他课题提供研究资料。重点开展22处地点和遗址的研究,包括有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和喇家遗址、西城驿遗址、
包家梁子墓地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本次共发掘墓葬199座,其中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墓葬180座、宋明墓葬19座。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多为南北向,少量东西向,各类墓葬夹杂分布,未见明显分区,常见2~5座墓葬成组分布,排列整齐。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系列文集之八。文集包括考古发现、理论思考、专题探索三大版块。本集收录了该研究室及中外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学者研究论文总计35篇。适合文物考古、历史、人类学、艺术史、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主要从考古的角度,通过图片和文字揭示新疆发现的近300件组文物所蕴含的文创元素,提供文物本身所包含的历史、社会和艺术的价值,从而让文创设计人员能更准确地了解文物的考古背景、历史背景和价值点,更好地利用文物的元素,设计出符合文物本来气质和特点的文创产品,讲好文物的故事。本书同时也对当前日渐繁荣的新疆文创产业进行了一些
壳丘头遗址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遗物,重新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研究,并以图录形式较完整地公开出版面世,从而宣传平潭古文明,这不仅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是福建史前文明研究领域一项重要成果。壳丘头遗址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遗物,重新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研究,并以图录形式较完整地公开出版面世,从而宣传平潭古文明,这不仅是
按照书写材料分,齐系文字有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文、石刻等几大类,本书的前五章按照这些类别对齐系文字作搜集整理和考释研究,并对相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制度作出相应的考证研究。本书研究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就是对齐系文字形体的地域性特点作出细致、准确的描写。战国文字分为五系,齐系文字在字形写法上与楚、秦、晋、燕四系文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系列论文集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长期、定期公开出版发行的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类学术论文集,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编著。。《诸葛亮与三国文化(十)》经过严格的约稿、审稿等程序,目前组织高质量的文稿41篇,共70万字。论文集(十)延续以往的结构框架及研究风格,设置有历史
近年来新刊布的商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数量异常丰富,材料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商周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含有不少早已失传的经史典籍和文献佚记的历史事实。文字释读与文本隐含价值的挖掘是出土文献研究的两个层面,目前的出土文献研究中,不仅仍存有较多的疑难字词,阻碍着文本理解;与此同时,有关材料中历史学、语言学等各种方面的价值也
本书是对重庆地区汉代画像考古发掘成果的汇编,内容涵盖汉代画像石棺、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石阙等,地域以重庆西部的璧山、江津、永川为主,兼顾重庆峡江地区的忠县、涪陵、丰都等地的相关发现。本书较为全面地收集了重庆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对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万发拨子遗址是鸭绿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本书是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7年-1999年在通化万发拨子遗址发掘的资料进行报道。该遗址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年代跨度最大、文化性质最为复杂、文化堆积最厚、文物最为丰富的一处文化遗产。万发拨子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13层,堆积最厚处达3.12米。依据地层关
2017年4月12日,山西省河津市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山西地区瓷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解决了一批出土与传世器物的窑属,是山西地区代表性瓷窑之一。本书以山西河津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河津窑的烧瓷历史、品种、器形、装饰风格及特点、与其他瓷窑相互影响、交流等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