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大棚西瓜之乡”浙江省温岭市从事西瓜科研、推广、生产的一线从业人员根据多年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编写。全书围绕设施西瓜高效、优质、安全的生产目标,重点介绍了设施西瓜优良品种、设施西瓜育苗和栽培技术、设施西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设施西瓜采收和采后处理技术等,并阐述了工厂化育苗、肥水一体化、平衡施肥、长季节栽培、
本书是在总结作者多年科研成果与推广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量生产实践经验及素材编写而成,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蓝莓丰产栽培及整形修剪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蓝莓的生物学特性、蓝莓优良品种介绍、建园、蓝莓水肥管理、蓝莓病虫草害防控、蓝莓整形修剪。全书精心绘制了19幅墨线图,精选了
本书根据设施甜樱桃的种植特点和生产管理经验,图文并茂,较详细地介绍了设施樱桃的生产概况、栽培生物学特性、优良品种选择、设施樱桃栽培的定植及建园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及果实采收与包装等内容。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更新了甜樱桃品种,增加了设施甜樱桃裂果原因及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以及设施甜樱桃果园主要病虫害周年
本书针对我国猕猴桃周年管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便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本书共分为九章,讲述了猕猴桃产业概况及优良品种介绍、猕猴桃树体特点及种植条件要求、2月中旬至3月下旬(萌芽前)管理、3月下旬至4月下旬(萌芽期至开花前)管理、4月下旬至5月中旬(开花期)管理、5月中旬至6
本书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大量二类调查数据、固定样地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冗余分析、结构方程等方法量化了地形、土壤和林分条件对林分天然更新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制约该地区林分天然更新的关键可控因素;借助于泊松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等近现代统计学方法构建了林分尺度和经营单位尺度的更新数量模型,研究了典型次生林不同树种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针对当前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热点问题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开展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估,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现状、历史变化与演变趋势,论述了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规律、影响因素与人为调控措施,评估了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效益,并针对未来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问题
本书运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恢复生态学原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危害红树林的团水虱(Sphaeroma)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对红树林危害情况、首次暴发成灾的原因、防治方法及危害迹地的红树林恢复技术等。全书内容新颖、资料丰富,提出了相关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红树林区团水虱危害防控,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
本书从农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不确定性因素出发,以不确定性农业水资源模型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常用不确定性农业水资源优化模型的形式及其求解方法、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包括基于多重不确定性的作物间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区间模糊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基于区间的灌区水资源优化模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包括不确定性多目标种植结
本书以《天圣令·厩牧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本和制度两个层面,对其所涉及的唐代驿传、厩牧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立体地展示了唐代养马以及交通用马制度的运行情况。在文本研究方面,本书以前人成果为基础,复原出了新的唐《厩牧令》令文,并研究了《厩牧令》与唐代法典的关系。在制度研究方面,本书充分利用《厩牧令》,对唐代的传送制
本书主要展示了在四川市场上常见的野生食用菌资源,虽未能全面囊括四川地区可食药用的真菌种类,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读者可透过本书对四川丰富的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本书分为两章。第一章,对四川地理、气候和植被概况、四川食用菌资源状况等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对四川市场上可见的野生食用蕈菌物种资源进行了详细介绍
山核桃是我国特有的优质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天然分布于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山核桃林地土壤生态过程及调控》以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为主线,重点阐述了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与经营年限、土壤肥力与林地转化、土壤质量与生草栽培、土壤养分流失与施肥、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人为经营、土壤管理与果实品质
随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生态渔业成为我国湖泊和水库等大水面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大水面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水质保护、资源利用和水产品供应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丹江口水库是世界上的水库之一,具有供水、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和增养殖等多重功能,渔业发展必须以保护水质为前提,与其他产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胶棒滚筒棉花采摘头设计方法及理论。结合机采棉基本物理特性,确定了胶棒滚筒关键工作部件的主要结构参数,建立采摘头关键工作部件运动学方程,运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方法,建立了胶棒滚筒棉花采摘头数字化模型,运用仿真软件Adams对胶棒滚筒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仿真。搭建了胶棒滚筒采摘过程高速摄像实验平台,
本书是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区域尺度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有机肥料替代化学养分机制,秸秆还田养分高效利用机制,养分互作促进氮磷利用的机制,主要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本书以我国近年来在抗逆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培育及育种新技术上取得的成就为主线,共十章,系统地概述了国内外甘蔗育种现状和进展,阐述了我国甘蔗抗逆高产高糖杂交育种亲本体系的建立和进展;同时针对我国甘蔗产业向旱地转移以及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形势的转变,结合育种实例,全面展示了我国建立的集“家系评价、早期抗性鉴定、低氮胁迫、机械化
本书在对黄河中下游及其河口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及河口的理化环境、生物环境、基础饵料、渔业资源结构及主要经济种类的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分析了黄河流域的珍稀濒危种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鱼类资源评估,并针对区域特点,提出了该区域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及手段。
以浙江大学“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原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徐建明教授及11位骨干教师为主撰写了《土壤学进展(第二卷)》一书,内容涉及土壤有机污染过程与机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与健康风险评估、土壤养分水分循环与微生物生态等,共12章,每章均为作者所在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内容丰富,成果丰硕。
在我国农业快速步入全面机械化的背景下,果蔬生产作业的机械化仍存在大量空白,而鲜食果蔬的采收更占用高达40%的劳动力,采摘机器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阐述全球采摘机器人研究的进展与进程,并针对困扰机器人采摘作业中果实损伤与作业效率的关键矛盾,提出机器人快速采摘中的夹持碰撞与快速无损收获问题,进而通过力
本书以水稻种植技术规范、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规范和畜牧水产养殖技术规范三个部分,精选并总结了41个农民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在水稻、蔬菜、中药材、茶叶、果树、油茶等种植业和猪、牛、家禽,以及甲鱼、青蛙、黄颡鱼等养殖业方面的典型经验,展现了种养过程中新型经营主体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设施、
不育控制是害鼠防治的新途径,通过降低害鼠的生育率控制种群增长。本书涵盖了国内外害鼠不育控制模型研究的主要成果,共分为7章:主要包括鼠类的基本特征、不育控制机理及实验研究进展、不育控制下的单种群模型、不育控制下的多种群模型、具有尺度结构的**控制模型、不育控制的模拟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