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2015-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在北京丰台南苑地区开展的三项考古工作进行详细记录。本书对南苑汉墓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墓葬概况、随葬品及随葬品分期年代进行了翔实的论述。为汉代墓葬及北京地区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书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抚松新屯子西山旧石器遗址、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珲春北山旧石器地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和龙青头旧石器遗址、安图沙金沟旧石器遗址、和龙崇善大洞旧石器遗址这7处以黑曜岩石器为主体的遗址或地点挑选的55件石器的84个使用刃口进行了微痕分析与观察。不但判定了这些刃口的加工方式与加工对象,同时还观察到这批
本书梳理了研究宾组卜辞的诸多著录,详细介绍了殷墟卜辞的分类理论与方法,并对给出了宾组卜辞的字形特征及类型划分特点,最终对宾组卜辞进行了综合考察与细致整理。本书创新点为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总结与梳理。
锡林郭勒是我国的三大草场之一,岩画遗存丰富,保存状况良好。2016年秋,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和锡林郭勒文物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锡林郭勒的岩画遗存进行了首次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22个岩画集中分布地点,是近年来中国岩画的重大发现之一。我们将用文字、线图及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报道此次岩画调查的材料,以此促进中国岩画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段研究报告。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汉代空心砖墓的考古成果,对汉代空心砖的制作技术与图像关系、画像的内容与墓室建筑结构的关系等,探讨了空心砖墓画像所反映的汉代观念因素,对于理解和认识汉代空心砖墓画像在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在汉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具
中国的石窟寺摩崖造像价值突出、数量众多而分布广泛。石窟所在地域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各有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开凿的工艺也有所区别,再加上长期以来所经历的自然、人文历程的不同,目前我国石窟形成了共性与特性兼有的复杂病害、劣化特点。面对上述情况,以关注石窟环境为特点的研究、保护实践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出发,本书针
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北的漳河河滩内发现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发掘出土各类造像残块近三千件,是国内发现该类遗物数量最多的一次。出土造像类型多样、造型精美,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自发掘之后,邺城考古队一直在持续进行出土造像的修复工作。本图录为北吴庄造像整理的阶段性成果,既为
长沟汉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本书集中报道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2010年5月21日至7月16日主持发掘的汉代窑址5座、汉代灰坑1座、汉代墓葬64座。这批汉代墓葬中,无墓道49座,有墓道10座,有墓道积石墓1座,有墓道积陶片墓1座。遗址内共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遗物。数量丰富,时代特征明显,区域特点突出。初步研究,汉
拟对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地点明确的典型青铜器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所收青铜器主要来自公立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的收藏,时代从夏(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汉代,包括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突出标准器、艺术品及有重要铭文的青铜器及青铜铸件等。
《南方民族考古》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原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教授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自1987年创刊以来,目前已经出刊至13辑。
本书通过对章丘大圣寺壁画保存现状、制作工艺分析、壁画病害表现特征、壁画病害形成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修复操作实践、揭取回帖实践、保护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代壁画保护相关技巧的最新成果与较全面的总结,为壁画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文物研究》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安徽省考古学会合作主编的一部主要以发表安徽省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丛刊。本辑共收录文章26篇,内容涉及先秦时期遗址调查材料、战国-汉代墓葬材料、宋、明、清墓葬材料等。
本书对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宋代、金代、元代墓葬壁画做了系统性整理,按北魏、宋代、金代、元代时代顺序按墓葬介绍壁画,并对大同地区壁画的工艺、人物、时代演变等做了系统介绍,图文并茂,并对壁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考证。
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历史、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城市,而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的城市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与北京历史相关的、精美的文物,本书正是对这些文物中的精粹进行解读。整本书共分为36篇文章,对36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文物进行深度讲解和介绍。收录于本书内的文物十分丰富,就时间而言,文物的年代从商至民国时期,就文物
《邯郸薛庄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是河北省南水北调建设工程的系列考古报告之一,全面介绍了2006年8~12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河北省邯郸县薛庄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南端,遗址面积大,延续时间长,以先商和晚商遗存为主体,兼有少量的龙山、汉魏、隋唐—宋代遗存。本次发掘为进一步了解冀南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分
2008-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安徽省当涂县姑溪河流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覆盖面积达550平方公里,发现先秦时期遗址近90处。为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在长江以南丘陵水网地带一次大规模的尝试。书中详细公布了调查资料书中详细公布了调查资料,通过调查初步梳理出本区域先秦时期考古学的年代框架,并在此
本书选录廖永民先生所撰论文四十余篇,主要涉及田野考古研究、唐青花与唐三彩研究、唐代镇墓兽研究等方面,集中代表了他在郑州地区一生从事考古研究的成果。文章观点鲜明,论据详实,逻辑严谨,论述精辟,是相关人员学习参考的必备资料。本书适合从事考古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参考阅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3年发掘了新都新繁和平村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2014年发掘了温江区花土村唐宋墓,2016年发掘了锦江区宾隆街战国至清代古遗址、成新都区褚家村二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成都市十一街遗址元明时期墓葬,2017年调查发掘了会理县马鞍子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会理县新发乡庙子老包西周至春秋时期M1、小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石窟考古调查简报,如《杭州将台山南观音洞造像调查记略》《四川仁寿县冒水村大佛沟摩崖造像》等;二是石窟专题研究,内容涉及云冈石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如《关于云冈石窟第13窟的营造》《关于云冈石窟第7、8窟中设计性的考察》《山西阳摩山新样文殊造像》《北朝时期的关陇高僧与麦积山石窟
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重庆库区消落区35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涵盖三峡消落区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宋及明清等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挖掘、研究、阐发库区丰富文物资源中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动员全社会保护三峡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