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直接参与的项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之南海I号沉船自发现至入驻水晶宫的全程记录及专业解读!全书分为十章,系统且详尽解读了南海I号沉船打捞前的时代背景,中古时期的古代中国交通史及造船史,中古时期的中国古代贸易史。具有极高的学术及科普价值。且恰逢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对作为重要通道
青铜瓿是商代青铜礼器中比较重要的盛酒器之一,最早出现于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流行于商代一朝,在商代晚期趋于消亡,传世及发掘所见数量,共有106件,在商代青铜礼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从截至目前的发掘资料来看,是以河南郑州、安阳为中心,北到河北、辽宁,西至巴蜀,南至湖南、江西,东至江苏,形成一个商文化
本书以明代开封城为研究对象,以《如梦录》文献为蓝本,通过侯仁之工作法与西方康泽恩城市形态研究法相结合,运用GIS技术手段,复原出明代开封城的街道系统,官署、寺庙、学校、王府等主要建筑物,再现明代开封城的平面布局。本书的出版,能显著推进开封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步伐,同时也是中西方城市历史地理方法论与新技术的应用结合。
本书主要从三个层面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展开研究。一是借用考古类型学“先分类、后断代”基本原理,参照殷墟甲骨文分类分组的成功经验,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演变规律进行探索,试图在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提出“金文字体类型学”。二是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书体特征,在字形上,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也是浙江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该项目不仅因其众多珍贵的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更因其创新的工作理念、规范的发掘方法、多元的技术应用和超前的保护意识,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创新之作、从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志”。《“
本书收录了2016年度"商周青铜器暨铸造工艺研究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参会学者的论文14篇,内容主要涉及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如陶范技术﹑青铜矿冶遗址调查与研究﹑某区域的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成分分析等方面。这些议题对于推进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包括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17座佛教寺庙的壁画数字化图像资料,反映了各个寺庙壁画的整体面貌,不仅实现了壁画信息的永久性保存,也为藏传佛教考古、壁画图像学和西藏艺术史诸多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本书包括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17座佛教寺庙的壁画数字化图像资料,反映了各个寺庙壁画的整体面貌,不仅实现了壁画信息的永久性保存,也为藏
青铜卮出现在春秋早期偏早,流行于春秋中晚期,战国后期逐渐消失。它在春秋中晚期的墓葬组合中占有重要位置。以研究现状而言,青铜卮的研究多侧重某一具体问题的讨论,对青铜卮的整体研究只在一些通论性质的著作当中有所论及,尚未有专门论著。而且青铜卮作为青铜器文化的一部分,其形制、纹饰、铭文、器物组合关系的研究成果均可与其他器物相互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秦及北方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内容分为三部分:秦与“戎狄”的关系,主要探讨的是秦与比邻“戎狄”历史、文化、族群的关系;探讨北方与中原的关系,是秦与“戎狄”关系视角的扩展;以书评的形式,探讨了族群、文化关系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主要涉及族群理论、畜牧和游牧等问题。
大连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丰富,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大连地区经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两次洗劫,先后沦为俄国和日本的殖民地,至今仍留下大量的战争遗迹和碑刻。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馆藏碑刻以大连地区的碑刻为主,馆藏碑刻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地域文化突出;馆藏碑刻样式丰富,造型美观,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馆藏碑刻碑文中不乏有
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
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本书是郑君雷老师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
本书是文物保护工程的专著,是作者对其在文物保护相关领域的经验总结。全书共分7章,通过对老司城遗址文物现状的调查与病害评估,详细介绍了包括多维信息采集与试验工程,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工程施工,已经关于老司城遗址文物保护工程思考。对遗址文物保护工程的修复、展示及保存给出了可以参照的具体依据。
本专著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YJA760001)*后成果。专著名称:《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研究》,计划分为上、下两册出版,总字数约400千字,插图399张。上册包括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研究(175千字)和插图;下册包括明清印章款识文献集成(212千字)和作者
《西部考古》(第17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5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
本书是大连市旅顺口区于家砣头青铜时代墓地的专题考古发掘报告。于家砣头墓地以独立积石冢形式存在,内有58座墓室,流行丛葬习俗,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200余件,属于双砣子三期文化,距今3300-3100年左右。
《云冈服饰文化研究》以云冈雕像服饰为研究对象,在介绍云冈石窟开凿背景及北魏时期服饰概况的基础上,从世俗服饰和宗教服饰的角度梳理和研究了云冈雕像不同时期的服饰风格特征,即云冈石窟营造经历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雕像服饰文化:云冈服饰经历了从早期彰显鲜卑民族魅力的淳朴与继承佛教传统服饰表现出的异域古风,到中期佛教服饰与世俗服
宋辽金元玉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文将地球化学上的研究成果与黑曜岩制品原料来源相联系,通过考察地质上已经发表的各地区地球化学元素克拉克值,找到在中国有效的黑曜岩判源元素组合,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火山碎屑岩元素对比值的比较,得出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晚期黑曜岩制品具有本土特征的结论,而大洞遗址及周边地区应为主要的原料产地之一。鉴于目前考古和地面调查工作的局
本书共收录中国玉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49篇,约100万字,研究范围涵盖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从研究内容看,综合性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玉文化起源、工艺技术研究、玉器时代的理论探索、20世纪玉器考古发现与成果等,还有和玉文化研究相关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专题性研究主要包括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商代、清代玉器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