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立足于中国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功能和角色,总结了地方政府在区域竞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演进中的一些特征事实。进而借鉴公共经济学中对公共主体经济行为的建模技术,构建了一个包含家庭、企业和地方政府三类主体的空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这是一个建立在规模经济生产技术和集聚经济发挥作用的
本书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国际资源环境危机为背景,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布局和贵州省大生态战略环境下,贵州省国土资源供需形势、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总结了过去10年贵州省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研判了贵州省国土资源发展趋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为指南,明确了未来10-15年贵州省
总论1、清代税收收支结构演变;2、《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1861-1910》税收统计补正;漕粮海运的社会功能1.漕粮海运与木帆船业兴衰2.漕粮海运与交通工具近代化漕粮海运与招商局1.清廷多方扶植招商局2.招商局运漕弊端不减3.运漕在招商局的地位(三)漕粮海运与社会问题1.水手与船商2.农民抗漕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经济预测报告。本书根据截至2018年10月份的各种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经济先行指数、投入产出技术等对2017年我国经济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回顾,对2018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主要经济变量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基于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以及国际生产网络理论,利用投入产出方法与计量经济方法,探索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基本关联机制,衡量东亚区域内贸易价值分配,勾勒东亚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揭示中国制造业在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升级效应,为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提供参考。
本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海岛人地关系视角出发,以长山群岛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能值生态足迹理论、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海岛产业经济理论、海岛经济脆弱性理论等,研究长山群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消费与资源环境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生态足迹效率、生态系统安全、人地脱钩关系、生态经济发展效率和脆弱性、海岛
农村居民消费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城乡消费差异和区域消费差异外,由基尼系数引发的群体内部消费差异也日益凸现,农村市场是个巨大且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本书共六章:第一章消费理论,第二章农村居民收入及构成变动,第三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变动,第四章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分析,第五章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本书首先回顾和总结国家、山东省及聊城市经济发展形势和新旧动能转换状况;其次,从理论上探讨新旧动能转换动力、要素、路径与机制;然后,分析聊城市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新旧动能转换相关问题,并根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分析聊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案例;*后,回顾和总结近两年聊城发展研究院(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的研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多存在政局不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投资营商环境较差等问题,突发风险较多,且据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走出
本书是作者从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角度,结合研究工作与具体实践中的积累,选取相关文章汇总而成的。本书分为五篇,涉及体制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结构与中国区际经济非均衡增长、资本市场与危机型公司重组、地方政府债务分析与债务风险以及信用评级技术、国际评级体系与评级监管。本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国企改革实践
本集刊将聚焦一带一路与丝路学两大研究主题,兼顾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丝路学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治理学科之一,是全球治理中的中医学、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的提出则为全球丝路学拓展了新的学术空间,也标志着全球丝路学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本集刊致力于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
2015年1月1日,欧亚经济联盟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中如期成立。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主导,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为主力,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参与的,在原苏联地区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本书稿力图重点回答为什么欧亚经济联盟能在逆境中迅速成长?欧亚一体化的理论内涵是什么?欧亚经济联盟的运行模式、动力与阻力是什么?
本书主要围绕西部地区发展与治理、宗教与文化、西部边疆史地、西部贫困与反贫困、西部社区、西部周边研究、一带一路等主题汇编二十余篇论文,呈现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状态和趋势,探讨了保障这一地区安全并促进其发展的可能路径。本书收录的篇章各有侧重,一些研究回溯历史,还原了西部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的部分轨迹;一些研究由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
在新时代,澳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澳门所长、回应国家所需。本书稿内容聚焦澳门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等经济与文化领域,探讨进一步积极发挥澳门的优势和作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本书稿仍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室、澳门基金会及澳门思路智库主编,共分为三
本书内容包括江苏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研究、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国内外临港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经验研究、创新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互联网时代江苏沿海地区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研究、江苏沿海港口与腹地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盐城滨海湿地动态变化分析与效益研究和港口区域及其空间发展研究等。
四个新作为是在改革开放进入更高阶段、国家全面崛起的背景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在新时期的崭新、全面定位。它是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新要求,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责任新担当,是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新突破。上海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紧紧围绕四个新作为,不断增强上海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推动上海继续当好全国
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在经济动态效率、索洛模型、拉姆齐模型等三个理论框架下研究了*消费率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回归分析、参数校准等方法测算了我国的*消费率。其次,在对我国*消费率进行测算后,本研究从实证层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
本书介绍"三创"指数体系的时代背景,说明了"三创"指数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三创"指数体系的原则并构建了"三创"指数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对全国省级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2018年的"三创"能力进行了评估,分析说明了原因,最后给出了具体建议。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框架,在重建过去2000年社会经济各子系统代用指标序列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的过程与机理,系统地阐述了历史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问题。全书共13章,包括:(1)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第1章),(2
利用区际产业转移提高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成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书结合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现实问题,从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影响机理研究、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研究和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