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解读了中国人典型心理与行为的文化特性以及中国社会特色的一些文化心理现象,或分析、或诠释、或反思,内容涉及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性格、文化偏好、集体无意识等议题,尝试还原中国人文化心理特质之本来面貌,让大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心理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和合学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以化解此五大冲突和危机。本书共分两卷,上卷论述了和合学的定义、和合学“三界六层”、“八维四偶”的
《文化发展论丛(中国卷)》是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汇集了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研究院所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较活跃的中青年学者的全新力作。2015年卷围绕中国文化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等
本书立足于“文化”与“群体”,从文化社会心理学及群际心理学两个学科视角出发,探讨“认同”这一机制的形成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本书第一部分聚集于“文化、群体与认同”相关主题的理论探讨与思考;第二部分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社会中现实群体的形成及文化、群体与认同相互作用的过程。
当今世界,文化流动无处不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文化流动理论”是在考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流动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研究了文化在历史与空间中流动的客观规律,并以文化流动的实例和效应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对长期被人们认同和奉行的“文化积淀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理解文化的方式进行了重新解读,对文化研
《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聚合研究》引入关联数据的理念与技术方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聚合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基于元数据与本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语义化标注,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数据构建与发布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聚合与服务平台,同时选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
《自由与传统》是作者近年来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文章荟萃。作者一直主张以传统来再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西学中的价值和理念恰恰提供了可供反思借鉴的思路,而自由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和互动,是建立中国文化现代形态的关键。本书从会通、传统、西学、当代、编读、汉学、日本、人生等八个角度,探讨了国学与西学交流会通的角度与可能,展现了极
《跨越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际(日文版)》吸收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日语学习者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在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人的交际习惯及交际心理、分析文化背景对于交际过程的影响。 《跨越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际(日文版)》着眼于对文化差异的梳理,通过中
流行文化或时尚已经充斥当代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把本来已经强劲滚动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渗透到各个角落,又把市场经济连接到文化创造和再生产的场域,使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都在流行文化的橱窗中展现成全社会可以观看和鉴赏的对象,成为文化装饰的普遍社会现象,这一切,简直就使流行文化本身变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魔术式运作的基本支柱,显示出流
本书从哲学的视角和方法出发,探究了文化价值观的相关问题,旨在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和理论体系。在界定文化价值观哲学内涵的基础上,从文化的价值冲突、文化的价值评价、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的价值创建几个方面,勾勒并阐释了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图景和内在机制,并以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反省为基础,进一步关照和检审近代以来持续不断的古今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儒学思想比较;中国、朝鲜、日本佛教思想比较;中国、朝鲜、日本道教思想比较;中国、朝鲜、日本实学思想比较;中朝日西学比较;近代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比较等。
本书在考察阿诺德文化理论形成的社会语境的基础上,分析了他的文化观以及对市侩习气的批评,认为他的这种批评不仅没有对文化造成伤害,相反,他的文化观念在旅行过程中对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他文化理论的重要支点,阿诺德的比较教育理念对后世而言也
本书由湖北大学主办、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承办的于2014年6月21日召开的“首届湖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汇编而成,论坛主题是“伦理秩序构建与文明湖北建设”,共有30篇文章。这些文章从多角度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伦理秩序构建与文明湖北建设做了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书中也有一些观点属于学术争鸣,例如探如佛教禅宗对伦
经济不平等与世界公正,是当下世界发展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少数人攫取,成果共享、社会公正、共同富裕等变成空话或者渐行渐远的虚幻之梦。本书收录的20篇论文从不同视角论证了这个问题,半是诉求,半是呼吁,半是批判……。全书所反映的问题的国际性和迫切性,不失为学界的一种参考。
本书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最权威的顶级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
《文化研究(第19辑2014年·夏)》组织了四个专题:“现代音乐文化研究”着眼于当代音乐文化的文化生态,以音乐专业人士的眼光来审视音乐的文化研究问题;“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侧重于中国传统语境中的传统音乐文化问题,重点讨论了传统音乐的传播、品评及礼乐、俗乐之争;“微文化”将其放在一系列技术变革的历史脉络中来把握,彰显“微文
《文化发展论丛(2014):中国卷》以“中国价值观”为主题,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探讨。书中对我国价值观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澄清;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对当代的启示和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文化问题;探讨了我国儒家文化、儒家德性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适应性
《生态文化概论》撰写了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湿地文化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海洋文化。因森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书中特对森林文化中的自然保护区文化、森林公园文化、绿道文化、竹文化单独叙述。
《绿色传播论》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绿色传播的论著,重点研究探讨了绿色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冰点、焦点、难点问题,论述了绿色文化指标体系、节能减排理念的大众传播、自然灾难报道及地震报道、政府林业宣传、环保NGO的传播行为、农林科技信息传播等,对推动我国绿色传播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绿色传播论》由铁铮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