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风云变幻,学人辈出,学术名作纷纷涌现。《陈柱讲诸子学论/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此次结集百册经典出版,欲为复兴中华文化、助力全民阅读贡献力量。《陈柱讲诸子学论/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所论述,以司马谈所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为限。以此六家为非常重要,且限于篇幅故也。《陈柱讲诸子学论/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所论述各家次
《论语》注本众多,其中有很多难题待解。例如,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译注包含的古今汉语的差异性问题;多义性带来的选择及共识性问题;文本的问题域与现代生活提出的问题的对应性问题;文本思想的整体性及层次性问题;阐释学的基本要素(如时代、作者、文本、阐释者)之间的视域融合问题;等等。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把《论语》纳入“义理之学”和“哲学
罗根泽讲管子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是先秦思想家老子的故里,是中国道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涡阳县委县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合作举办了“中国涡阳老子道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并精选部分学术论坛上发表的论文,编为《老子道文化研究》,以学术研讨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本辑为第2辑,共收录了13篇文章,主要涉及老子与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研究、道家文本解
本书探讨的是我国传统宗教在社会转型期发生、发展的多元“游移现象”。所谓传统宗教,指的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大教,书中更加关注的是在唐代已完成“中国化”进程、具有独立自主品格的佛教。所谓“游移现象”,指的是传统宗教与现今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过程及其结果。传统宗教的“游移现象”,反映出我国传统宗教文化发展的现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中心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辑为第9辑,分为特稿、名家专访、儒家思想、生命儒学、国际儒学、儒学发展史、儒学比较研究、书评八个栏目,收录了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等,反映了国内外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
本书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
儒道研究(第五辑)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其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结合青少年的成长、认知特点,通过释义、通述等部分,力争使学生对内容更易理解。本书适合中学生及其教师、家长阅读。
《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内容是自汉朝以前到汉朝早期不断编纂而成,后来王肃对其进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现存十卷。
《中庸》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和教育思想经典,也是当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经典之一。近年来,训释《中庸》的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读本层出不穷,但多有训诂不确、义理不清的问题。本书作者举十年之功,其中包括汉唐古注、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派与阳明心学派)之代表作、清代学者的大量考据成果,以及现代学术大师(如唐文治、刘咸炘、钱穆等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光明社科文库》是研究儒学现代化的学术专著。该书集中围绕人性问题、孝悌问题、认知问题、生死问题,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源自遭遇西方而产生的合法性危机,说明对西方之学习不在其结果而在于其方法和理性传统,论证了对传统之发掘表现为普世价值的理性建构与对现代人类危机的回应,包含价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本书结合现今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力争使注释、译文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原文,明白更多的生活智慧。本书适合中学生及其教师、家长阅读。
《庄子》是哲学和文学的高妙结合,《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哲理与超绝的艺术魅力对中国文化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庄子》也在海外流传开来,但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是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作为文学文本在异质文化中获得了怎样的阐释和表达值得关注。本课题从当代西方庄学研究中,提取文学相关部分,梳理《庄子》作为文
《千山万水——《道德经》的启示》由作者在管理学术与生命历程的“千山万水”之间跋涉求索时写下的68篇文章结集而成,每一篇都借老子的《道德经》来诠释。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谈求知:谈自己求学、教学与研究中的经验、教训、观察和思考,以及与各行各业的师长、同事、学生交流的心得体会;第二部分,忆游历:分享自己周游各地、身临
本书稿为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连续性集刊,于2016年创办,每年两期,已经连续出版7期,此为总第8期,共约25万字。本书稿收录论文20篇,分为儒家思想、经学史、儒学史、儒者访谈录、书评等五个专题,组织本领域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既有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又有对儒学历史的研究,还有对新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容比如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监督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对朱熹来说,先圣是儒家神圣价值在世的典范,并为后世儒者提供了效法的“原型”,需要不断地回溯和体认。朱熹对先圣的特定信仰,以及对祭祀、鬼神和祈祷等观念的特别认知,在祭祀礼仪的特定氛围下交织建构起一个独特的意义空间,使之成为“遭遇先圣”的神圣时空,在其中,朱熹获得的价值体验,是通过精神反省和超越的真实过程而实现的自我转变,
本辑收集论文21篇,依本书体例分为七个方面:儒藏讲坛、专人专书、校勘辨正、儒学新论、国际儒学、文史论丛、书评。在具体内容上,有阐述日本学者在“万世一系”的天皇体制下和日本的风土空间中吸收与转化中国儒学的复杂心态,特别是日本阳明学者对阳明学的受容与转化、日本孟子学与中国孟子学之间的增减与对立关系;有多位作者考镜源流,重在
本书试图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读“四书”。文明全景视野包含两个基本面:一是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审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二是从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的整体来把握每一次时代变迁的特点。据此,本书聚焦于三个时代语境的互动:先秦语境、宋代语境和现代语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转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者力图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语境,与经典对话,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