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其城镇化建设路径不同于沿海和内陆地区。云南省新型城镇化既要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要成为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手段。本书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场域,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政策和建设现状进行剖析,分析了云南省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客观趋势。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本书通篇以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为主线,从城镇化过程到城镇化主体,再到城镇化的未来,一贯到底,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9章36节内容系统介绍了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地
本书旨在构建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四个机制”,探索“两种路径”。“一个体系”: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融入、生态系统等理论的整合,结合政策和试点实践的研究总结,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发展融合型社会政策体系”。核心内容:“四个机制”,如何回应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意愿、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人的社会权益,最终
《物业管理工作中的108个怎么办》是针对新手物业主管而编写的,包括六部分,每部分四节,对应采用“月”代表“章”,“周”代表“节”。本书具体由第一个月——角色认知与事务管理,第二个月——客户服务与投诉管理,第三个月——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第四个月——员工配备与激励管理,第五个月——物业维护与绿化管理,第六个月——社区事务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并与沿线各国共同建设的一种全新的国际公共产品,同时作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载体与平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有效缓解当前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决策的排他性、供给的不可持续性及供给收益分配的竞争性等失效问题,从多个维度提升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 基于此,本书以全球经济治理为研究背
本书运用系统原理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标准体系分解为农村公共教育供给、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等十个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标准现状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和指标设定、指数测算,验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重点领域标准化的可执行性、可持续性、可评价性,并制订调整系数方案,确保标准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又能满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本书理论视角
本选题考察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地域差异,尤其是地方政府供地行为和房价的作用机制。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在城市居住用地价格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特征,提出本书理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尺度下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新基建在推动社会发展泛在互联和融合中的作用,涵盖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及典型产业链与新基建融合应用中的信息技术和安全需求,多维度分析了新基建信息技术的治理现状,提出了新基建时代信息安全的多元治理模式和治理框架。本书观点新颖,对新基建信息技术的安
作为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政策工具,PPP模式并不是“万灵药”。PPP模式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同时,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而形成公共风险。本书尝试对PPP模式公共风险进行系统研究,内容包括PPP模式公共风险内涵、PPP模式公共风险发生机制、PPP模式公共风险评估框架、我国PPP模式公共风险状
关键基础设施系统为生产生活提供基础性支撑。为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政府必须通过合理规划和高效管理来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对各类灾害的韧性。本书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网络科学、运筹学、机器学习等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索和科学理解关键基础设施系统的运行机制及系统间的关联关系,结合灾害情景,提出了系统韧性评估方法和提升策略,具体内
本书兼具理论性、资料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以区域地理视角为切入点,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资源空间格局演变与城镇化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总结了西南地区资源的总量、类型和地域分布特征及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在区域发展地理学理论与原理、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指导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
本书以超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破解“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基于城市规模与人均福利之间“倒U形曲线”关系,统筹考虑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从资源环境、综合交通、城市治理、数字化以及国际借鉴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将超特大城市向内集聚的“中心城区”和向外扩散的“都市圈”作为重点优化空间,立足我国国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首都统筹发展和安全是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的必要条件,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好发展和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掘其丰富的理论内涵。通过对首都发展和安全的重点领域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对于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来说,城市生活成为国民生活的常态,城镇化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热门话题,人们更多地是在谈论“城市病”。但对仍处于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中国来说,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城市一直是生活美好、经济发达和现代化象征。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展开了规模宏大的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推进阶段。伴随城乡人口结构变迁,高质量城镇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环环相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本书深入研究了城镇化趋势和导向、城镇化质量、市民化与落户意愿、县域城
交通、能源、通信网络等关键基础设施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发展的条件支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大机遇期。然而现实中,受战略影响深远、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工程复杂、参与主体多元、项目交互关联的影响,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往往面临着政治、经济金融、双边政策等国家宏观层面以及资金到位不及时、
特色小镇作为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是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业态。本书主要置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借鉴特色小镇的研究成果,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时代意义、理论渊源及发展状况,并以
本书在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城市治理理论的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提出了城市数字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其战略意义,给出了一般性实施路径和重点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梳理了南京市数字治理的发展历程、经验成效和不足之处,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南京自身发展需要,提出了“一
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促进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本书以此核心命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肩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西北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追根溯源、比较分析、实证研究,力求为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探索一条可行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意义。
本书从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出发,详细追溯了城市规模问题的历史由来,梳理了城市规模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形成机理,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位序-规模、城市首位度以及城市非均衡性的各项指标及其测度方法,并从区域整体性理论、城市规模均衡发展理论、主体功能区理论和区域差异性理论出发,夯实了城市规模体系测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