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关村人创新创业史”为主题,通过简洁洗练的文字,讲述了各时代中关村代表人物的经历,诠释了中关村创新发展的规律,梳理了中关村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还原了发生在中关村的传奇故事,还收录了诸多档案资料,包括照片、信件、文件等,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力图以中关村人的过往见社会、以中关村人的成就见规律
经济增长都是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进行的。从历史数据中探寻区域经济的要素特征与驱动因素,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不仅可行、而且必要。长三角地区能够实现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具有内在的必然性、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和增长的可持续性,并且能够通过历史的数据呈现出来。《长三角经济运行数据报告》依托统计年鉴数据,从整体运行态势、速度、构成、结构关联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在制定与实施有关生产力布局与国土开发、区域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中所提出的需求与问题,在长期研究与专题调查基础上,陆大道院士牵头并起草了多篇咨询报告及建议,提出了许多重要咨询意见和建议。本书较为系统地对这些上报咨询报告和建议进行了梳理和精编,分生产力布局与国土开发、区域发
贫困识别包括地理识别和个体(家庭)识别两类。贫困地理识别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选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展了丰富的空间贫困问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空间贫困地理识别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本书共分十三章,在阐述我国和研究案
本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编,连续出版多年,是研究集刊,集中反映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全书每年出版一次,主要跟踪研究经济特区发展现状、出现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集中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关于经济特区研究的相关成果,具有加大的学术价值。
《北京产业发展与安全研究报告(2018)》为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2018年度报告,本年度研究报告的主题是产业安全,本研究报告内容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就北京金融产业、公共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所涉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动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领域核心和热点的安全问题进行聚焦研究,为各产业防范风险提供参考依据,年度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疏解功能谋发展的大背景下,首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减量发展为约束,以创新发展为出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有鉴于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北京市14家部委办局,对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作了认真研
中国市场化指数课题从2000年开始进行,至今已经持续了19年。到上一个报告(2016年报告)为止,已出版了7个报告,系统地分析评价全国各省份的市场化相对进程[上一个报告见王小鲁、樊纲、余静文:《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更早的报告分别为《中国市场化指数》2000、20
本期包括论文和综述两个栏目。其中论文有项浩男的《瘾与利: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的军阀政治与鸦片经济探析(19121937)》、朱安祥的《魏蜀吴三国货币政策优劣的历史比较》、姜长青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等五篇文章,这些论文研究的历史时期涵盖了三国、明末、民国与改革开放后多个时期,从军阀政治与鸦片经济、三
本书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意在总结回顾广州市改革开放40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与数量关系。首先,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从供给约束型经济和需求约束型经济的转变过程,以及两个阶段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传导机制。然后,对其主要变量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通过数量分析工具得出了广州市从供给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
本书从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象的分析着手,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前景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意识形态工作本身的重要意义和特点,解读了新常态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联系,阐述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并结合国内外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提出了建议。
本书主要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围绕2016与2017年的中东地区形势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贸易,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研究,主要针对2016年中阿贸易依存度、中阿贸易结构、中阿投资依存度、中阿服务贸易、中阿农产品与食品贸易、中阿金融市场七个方面的*数据,分析研判未来中阿经济贸易发展趋
本书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经济类专著。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乘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东风,山西风雨兼程、破浪前行、开拓进取、勇立潮头,全省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谱写了经济社会全面蓬勃发展的壮丽篇章。全书分为综合篇、专题篇、改革篇三大板块,从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经济阶段性
规划评估是保障发展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机制。深入研究中国发展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对策对于当前发挥中国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本书结合国内外实践,在剖析发展规划内涵、梳理历史经验、借鉴系统科学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空间规划与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评估的理论、方法与机制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作为立足首都,服务全国的智库,长期关注国家和城市科技创新发展。2018年,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依托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团队,继续开展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编撰《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本报告在去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最新进展,深度挖掘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特色
我国是全球资源开发利用大国,资源环境约束攸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热力学的发展为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也为社会系统的同质综合分析与统一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本书基于陕西省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开展的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编制实践,提出协同理论指导下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多规衔接理论模型框架,确定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形成对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分析;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生态红线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实施
采用多维贫困理论,定义贫困维度,选择贫困衡量指标,利用公开统计资料、课题开展的村庄和农(牧)户典型抽样调查资料,对区域整体贫困和农牧民的经济贫困、能力贫困、社会排斥、生态贫困等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利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法等方法,从区域自身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和贫困农牧民个体的角度,找出影响贫困治理效果的因素,为藏区
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书以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为题,从战略篇、行业篇、能力篇和实践篇四个维度,对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剖析,深度挖掘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要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书从生态效率的视角,分析了金融集聚、要素流动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本书的主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研究我国经济生态效率的发展情况和金融集聚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研究金融集聚对要素流动的影响、要素流动对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金融集聚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第三部分,综合上述研究,研究生态效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