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珍贵文物档案 3
本书是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考古发掘报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楚都纪南城南垣外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张家台遗址的文化堆积及9条灰沟、60个灰坑、32口水井的清理情况,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楚都纪南城外聚族而居的居民的生产、生活及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全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课题“城市中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及实践——以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的学术成果论文集,共收录14篇学术论文。全书围绕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城市建设中遗址保护与利用等相关问题,以金沙遗址为例,梳理和总结了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建成开放以来在遗址保护与展示、公园建设、公众参与、智慧化探
本书整体观察国内外微痕考古工作理念、发展背景、实验技术,讨论微痕考古学科定位及其动态发展。选择我国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典型标本或重要遗迹,通过显微观测、数字模型技术与实验考古结合,对古代遗迹埋藏现象、工具生产与使用方式、人类行为方式与区域文化关系等,用微痕考古理念及技术方法进行解析和实证研究。实验分析的考古
本书从权衡器具设计史的视野纵向考察各类传统权衡器具的盛衰消长,把中国传统权衡器具分为“衡范式”和“秤范式”两类设计范式,通过对不同时期权衡器具典型设计范式的比较分析,探求中国传统权衡器具设计从“衡范式”向“秤范式”进化的历史轨迹,厘清传统权衡器具演化的历史进程与一般规律。以设计艺术学基本理论横向研究传统权衡器具的设计特
唐崖土司城址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土司遗存的典型代表,其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共同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6年6月9~11日,“第二届唐崖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咸丰县成功召开。本书是此次论坛的论文结集,内容涉及土司文化研究、土司遗存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研究》针对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存现状、损坏因素,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对文物材质分析检测,将文物材料的成分、结构及劣化机理研究与文物修复工艺相结合,"对症下药"或者多种方法"交叉使用",运用科学检测的手段,保障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奇和洞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经过3次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陶片、骨制品、装饰品、艺术品、哺乳动物及数以千计的水生动物遗骨。遗址地层连续,文化层年代跨越新、旧石器时代。除发现3具人类颅骨外,遗物数量大,类型多,这不仅在福建,就是在我国东南诸省中亦实属罕见,为解决福建境内新、旧石器交替时期的文化面貌、
《楚都丹阳探索》在全面汇集、整理己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工作的**成果及**出土文献,分别从文献、考古、地理、事件和吻合度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楚都丹阳所在,并用考古和出土文献的新材料、新成果加以验证。进一步探讨了楚都丹阳的变迁过程以及与楚国历史发展、民族融合、文化演变和地理环境等各
作为京畿地区的唐代长安地区,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城内寺院林立,几乎各坊都有寺院分布,在这些寺院之中或画或塑或雕刻有大量各类题材的壁画、塑像和雕像。《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唐代长安地区考古发现或传世的佛教造像为主,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分门别类地探讨了这一地区佛教造像的特点、分期、与周围
本书以陕西商周青铜器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缘文脉及时代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类型整理、艺术分析与客观描述。运用文献典籍、图像资料,结合“二重证据法”和多元方法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陕西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源流、纹饰种类、风格特征、象征寓意、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当代设计转化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汇集了当代设计领域关注的商周青铜艺术
史前考古文集
《忠县邓家沱遗址与渔洞墓群》是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忠县邓家沱遗址与渔洞墓群的考古发掘报告。上编邓家沱遗址报告了一批新石器、商周、秦汉、六朝、唐宋、明清等时期的考古资料;下编渔洞墓群报告了一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资料。丰富的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对研究本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性质、文化发展序列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提供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系列文集之七。文集包括考古新发现、青铜器研究和专题探索三大版块。本书收录了该研究室及中外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学者研究文章总计40篇。
塔虎城吉林省境内保存*为完好的一处金元时期的城址。200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长(春)白(城)公路改建工程,对塔虎城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城内发掘总面积约3170平方米;此外还对南门址进行了解剖发掘。本报告分为概述、探方分布与地层堆积、主要遗迹、出土遗物、相关问题研究、结语六个部分,对塔虎城2000年考古发掘所获遗
《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第十辑收录了20篇发掘、调查、分析鉴定报告和8篇研究论文,并在书后附上创刊以来**至十辑的目录索引。
1981年春洛阳市龙门东山发现的唐景龙三年(709年)定远大将军安菩及夫人合葬墓,是洛阳地区唐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安菩墓中出土包括三彩釉陶器、瓷器、钱币以及石刻等随葬品129件,特别是三彩器数量多、质量高、种类齐。墓中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则是洛阳地区唐代考古的**发现。安菩墓志为我们提供了墓主安菩的国属、家世及其身世等
本书报告了2013年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发掘的40座墓葬的资料,这批墓葬共计隋代墓葬2座、唐代墓葬10座、金代墓葬1座、元代墓葬1座、明代墓葬6座、清代墓葬13座、时代不明墓葬7座。出土陶器、陶俑、瓷器、鎏金铜器、银器、铜器、铁器和玻璃器等,以及砖墓志、石墓志、墨书砖;其中陶俑非常精美。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设定在汉代至唐代的墓室壁画,并将各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各时期研究中与上下时期进行纵向比较,使之形成整体流变体系。通过对形式风格、造型规则、线型程式等本体元素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时期考古作品的时代风格以及在其发展序列中的地位与意义进行定位。
本书搜集整理了自1938年至今出土于晋西高原、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商代青铜器和部分金器共220余件(组),详细客观刊布了这些资料,并从铸造工艺、合金成分、铅同位素比值等方面对部分青铜器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另外,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类对比研究,重新分析了青铜器年代和文化因素,讨论了文化谱系与相关族属问题,该书对商周考古和商周